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爨底下村

(2010-12-25 07:22:13)
标签:

京西

四合院

斋堂镇

爨底下村

分类: 纪事
博主注:

日前趁参加院科研管理论坛之机,顺访了门头沟斋堂镇的古村落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

     第一次听说这个村子。村名的“爨”字难写难认。拆分一下它的结构则又非常容易写,“(繁体)兴字头,林字腰,大字底下架火烧”。字音“cuan”,不好发音,当地人干脆发“chuan(川)”音。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

    该村还号称是北京市最美丽的乡村!说其古老一定没人微词,说其“最美丽”实在有点过分,好在有个限定词,是“北京”的。否则湖州的那些美丽乡村的人听见了一定不服,肯定会偷偷地乐了(见下一篇博文)!!!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是一个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保存较好且集中的村庄,因近年来访古热而名声大噪。目前有76家保存较好的农宅可供游览,最古旧的一些农房则只是一堆废墟。

以下是网上收集来的关于该村的资料。

 

景点相关资料

  这里是北京通往陕、晋和口外的要塞,繁华一时;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飞扬着八路军打击日寇,保卫家乡的炮火硝烟。经历了数百年沧桑巨变的爨底下村,依旧保持了居民原始的风貌――明清古居。

   爨底下村位于京西门头沟区斋堂镇,全村坐北面南,依山而建,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有76套,住房656间,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四合院整体精良,布局合理,建 筑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窗、楼、室等细节、局部处理上的风韵,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体的气势。石墙山路、门楼院落、影壁花墙,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工细作,砖 雕、石雕、木雕蕴育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灰瓦飞檐、石垒的院墙凝重厚实中透着威严、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被称为京西的不达拉宫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

这一张画面上有三个时期的墨迹:上不是清代的壁画、中间是文革时期的标语,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标语(这是当地人说的)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民有财神的化身关公庙,有盼子的娘娘庙,有保佑太平的观音庙,村民们世代相安而息。爨底下村民合着时代的节拍,迎改革创业之风,民俗旅游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旅游、服务已成为村民的一种时尚。爨底下村又是京西传统教育基地、影视基地。

  国家1A级景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109国道可通达,距北京市区90公里,该村是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体,具有独特建筑历史文化特点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人文旅游景点。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是随山西向北京移民迁移至此而建立。

  爨底下全村都为韩姓,据村里祖先堂记载,韩姓是第一世族韩福金、韩福银、韩福仓之后裔。排列辈分为:福、景、自、守、玉、有、明、万、宏、思、义、巨、晓、怀、孟、永、茂、广、连、文,共20辈,现已繁衍至17辈。

   古村的发展得益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修建的古驿道,它是通往河北、山西、内蒙古的必经之路,因此既是重要的军事通道,又是对外交流与发展的商旅之 路,为村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村落环境与70余套灵巧、精良的山地四合院,正是古山村当时经济繁荣发达的象征。古村重视宗族、血缘的维系,在推 崇爱家爱国思想和伦理道德规范村民行为的教化下,村民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历来有报国献身精神,至今村中还保存有韩家子弟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的立功喜报。村民 对国家有着炽热朴实的爱。

  日本侵略者入侵家园时,仅有108户的村庄,就有70余名青年参军,其中34名青年为国捐躯,另有30多人随 军南征北战,展示了村民爱家、爱国的民族精神和事迹。解放后,由于丰沙线铁路和109国道的开通,使古山村失去了古驿道商品交易及客栈的地位,从商旅必经 之地转为发展农业生产为主的小山村。

  爨底下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村内至今仍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成为历史的遗存。20 世纪80年代处于封闭贫穷的山村,大量青年外出求知、安家,村内只剩13户人家,30多人,至此古山村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也正是因经济的衰退,村民无力建 造新房的特殊情况,却保留了古村原始风貌和融于自然的田园环境,保留了一处具有珍贵历史文物价值的古村落,它已成为京西具有文物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的 人文资源。

  古村群山环抱布局随地形高低变化依山而建,在以龙头山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控制下,将76座精巧玲珑的四合院民居,随山势高低变化,分上下两层,呈扇形向下延展,以放射形态灵活布局在有限的基地上,建筑布局严谨和谐,变化有序。村落的整体布置形似元宝,气势宏伟。

下图是从村子对面山上(风水学上将此山视为该村子的屏风)俯视村子的整体结构画面图

爨底下村

  广亮院
  位于村落中轴线的最高点,是古村四合院中等级最高的院落,门楼为中型如意门,七级台阶,门口地面两块石板铺砌,一块青石喻脚踏青云,一块紫石喻紫气东来。正房五间,其建筑装饰非常精美,充分体现了当时主人的家庭地位。

  古驿道客栈
  为双店式四合院,临街而建。是昔日过往商旅的落脚之地。双店院集居住、商业、货物仓储为一体的组合院落,各院分区明确,互不干扰,临街铺面,三开间倒座房,明间前后均由四扇大门组成,设置很有特色。

  关帝庙
  位于村东半山之上,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是村民祈雨、祭天、转灯、游庙等多种活动的场所。大庙的建筑等级也是村中最高的,有高大的台基和檐廊,建筑十分精良。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

  南坡梁
  是村前一座景色俊美的山梁,沿山石铺砌的步道,登上山梁,可俯瞰古村全貌,还可观看到金蟾望月、神龟啸天和蝙蝠献福等自然景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是击退日本鬼子进攻的战场,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爨底下村

  来历

  此地为京西韩氏家族聚居之地。

   爨底下村位于京西山区深山峡谷中。川底下村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整个村庄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坐落在北侧缓坡之 上,依山而建,层层升高,村上一条蜿蜒东西走向的紫石、青石砌成的小巷,看去幽雅漂亮。村分上下两层,高低错落线条清晰,被称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

  在村口,有一块一人多高的黄色花岗岩,巨大的字书写其上。”(cuàn)的解释:1、烧火做饭;2、姓;3、灶。

  巨石背后说明

  爨底下村是因为处在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下方,故得此名。

   当地村民另有一说:爨底下村居民全部是明初山西姓移民的后代,因韩与寒同音,寒者,乃贫穷之态,寒姓祖先为使本族能发迹,能富足,便给这个村子起 名叫爨底下。为使这个难写难认的字让别人认识和理解,他们编了一个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取其大火烧二木,韩姓也兴 旺之意。

爨底下村


  全村都姓韩,据村里祖先堂记载:本村为第一世族韩甫金、韩甫银、韩甫仓哥仨的后裔,并记有本村韩门二十代辈分,排列辈分 为福、景、自、守、玉、有、明、(奉)、万、宏、思、义、巨、晓、怀、孟、永、茂、广、连、文二十辈分,雍正年间前后为字辈,现村中70岁左右 的老人基本都是字辈,现已传到字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