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赋得古原草送别》
(2022-12-22 15:51:57)
诗的开头写“离”,用了叠字“离离”,有人理解为茂盛,有人认为是疏离。从诗意来说“疏离”更为应景,但别情充盈心头,也可似果实“离离”之态,这里的“离”是用了双关语,同时也呼应后面的“别”。然后诗人写小别----“一岁一枯荣”,每年能重见一次,毕竟“野火烧”过了,虽说是身死之别,但终究“春风吹又生”,来年又是一棵好草。通过引申复用后,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成了全诗里知名度最高的一句。
接着诗人着重写“送”。有人认为这里是写景,没有读懂诗人“送”之苦,也无法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之切。“远芳侵古道”,诗人这里用了一个“侵”字,用词非常精准,表达非常深刻。诗人送客走到远远的古道上,突然闻到远处传来的阵阵花香,通常人的反应大概是欣喜,但诗人的心里却觉得它是那么不合时宜—花香带来的不是喜而是一丝“恨”,恨离别,也恨花香,他宁愿吹过来的是“朔风”、是“飞霜”,所以花香飘来成为真正的“袭”,且是蛮横的袭--“侵”,占据了整个古道,让人无处躲避。想要躲避香袭时的一回头,看见自己所居住的荒城远远落在后面,艳阳将草的青翠与城池连在一起,这里“晴翠”与“荒城”的落差就是“聚”和“离”的落差。这么长的送别之路,体现了主宾之间浓浓的深情,同时也暗示“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最后是“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看着朋友们一个一个离开,但他们可不是“艹”,明年又能见面,我的这些朋友可能今生今世都再也不能见到了,所以这里的“萋萋”,又是一个双关,将别情的“浓与愁”凝在了一起。同时,我们也要理解,这是少年的情,而不似成年或老年的别情。成年人或高歌击节,或把酒临风;而老年则多“执手相看泪眼”,而“萋萋”二字,把一个少年内心非常悲伤但又不知如何表达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