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歌曲的流行要素及听众心理

(2009-02-19 17:50:03)
标签:

听众

艺术符号

流行歌曲

幻象

要素

文化

分类: 胡言乱语

歌曲的流行要素及听众心理

 

   现在,歌坛流行歌曲的流行趋势越来越变得捉摸不定了,不仅词曲作者,就连歌手自己也把握不住歌曲是否能被广大听众所认同和接受。因此,对流行歌曲作流行理论上的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

  一部流行歌曲怎样才能得以广泛流行,应当从流行歌曲的物理、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比如:流行歌曲自身音乐的物理结构和结合能力,流行歌曲对人和动物的生理影响,人的情感反应等等。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应当从人的意识对流行歌曲各要素的接受情况进行分析,将大大有助于改善流行音乐创作和欣赏状况。

  对流行歌曲对人的心理影响分析,首先应当对歌曲的流行要素及创作过程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所谓流行要素,即歌曲在流行中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毫无疑义,一首好的歌词在歌曲的流行要素中比之音乐是第一位的。词作者借助于艺术想象力和各种处理,使得艺术幻象中的空间形象得以再现。歌词创作是一种造型的艺术,词作者要通过各种想象和艺术处理,创造一种美的艺术的幻象。同时,所有的歌词又必须能够传达一个可以用音乐来谱写的思想,并且能够提供某种感情基调和联系线索,以此来激发音乐家的想象力。某些作曲家如贝多芬,就是这样被伟大的文学作品所激动。他说:“歌德的诗有驾驭我的伟大力量,这不仅仅因为它的内容,而且因为它的节奏。我被这些……作品所激动,进入创作的情绪中。……终于在音乐构思上取得了成功。”我们从早些时候或者目前正在流行的歌曲中也不难发现,其中许多歌词同时都是非常好的诗,有些甚至是直接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中创作歌词的,如《中华民谣》、《涛声依旧》等。  歌曲的第二个重要的流行要素是音乐。当作曲家被一首好的歌词所激动并为它谱曲时,这首词才能变成了一支歌。在音乐艺术的创作过程中,音乐家始终处于一种纯粹音响的天地里,大脑里所有的世界有形的影象和现实都变得模糊不清了,感觉对象变得与视觉影象关系不再那么紧密,在其音乐想象中异常充实的是具有广阔连续性的无比激情,每一种东西都能用一种曲调表现出来,并使其组合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一旦歌词配上音乐以后,就不再是诗歌了,而成为歌曲的组成要素。在这里,歌词的作用是帮助创造、发展音乐的基本幻象,而不是文学的幻象,所以它们放弃了文学的地位,而担负起纯粹的音乐功能。从听众审美的角度来看,歌曲作品的最完善的形式,是诗歌杰作与音乐杰作的统一。

  即使有了非常好的歌词和音乐,还不能够使它立刻就流行起来。这是因为流行歌曲并不是提供给广大读者直接用来阅读的作品,它必须要借助于演唱者的表达形式来介绍给广大听众去听,去接受。因此,演唱者的表达形式成为流行歌曲的第三个流行要素,往往也是最直接的要素。演唱者的作用是把词曲作者在歌曲中所表达的某种情感概念形象性地表现出来,即某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表现。演唱者的这种形象性的情感表现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歌曲中表达的情感概念是否能引起听众的心理共鸣而流行。这种对歌曲的情感表现也就是演唱效果。一首歌曲的流行,与演唱者的演唱效果有着很重要关系。有时一首好的歌曲,早先演唱的歌手没有能够使其流行起来,后来演唱的歌手唱过之后却开始流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值得注意的是,歌曲演唱中的情感表现绝对不是演唱者个人的自我表现。如果演唱者只是在纯粹表现自己的演唱技巧,把个人的无关情感、情绪带进演唱里,这说明他并没有真正理解歌曲。这种自我表现往往是失败的。演唱者的个人情感可以是把握歌曲所表达的普遍情感的媒介,而不应成为情感表现的主要方面。事实上,演唱者的自我表现只能是一种暂时的、个别的情感流露,没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艺术所表现的是艺术家所认识到的脱离了每一个人的人类普遍情感:一种关于情感的概念。只有这样地理解歌曲并准确地表达其情感,才能被更广泛的听众所接受,从而在听众的心理引起共鸣而流行。其他至于对歌手的各种形式的“包装”、广告宣传等等,都是歌曲流行的外在形式,而不能成为其内在的要素。

  一首歌曲的流行过程,说到底是一个欣赏的过程。歌曲欣赏与歌曲创作有着相同的基础,那就是在虚幻的音乐幻象的时间和空间中对艺术形式的认识,它充满了艺术的生命含义,充满了人类的普遍情感方式。听众在听歌曲的时候,并不是要去识辨歌曲中的每一种单独要素,也不是要去认识歌曲的创作方法,而是在体验其基本幻象,感受情感的流动。这种情感知觉通过歌曲音乐的流动而感知的过程,就是歌曲欣赏的过程。但是,这个感知过程对广大听众来说,绝对不是整齐划一的,而因为每个听众个人情感、情绪的不同,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产生不同的感知程度。这种感知程度与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接近的程度,决定着歌曲的流行程度。一般地说来,决定一首歌曲流行的听众心理基础,即听众对歌曲情感的感知过程的心理反应,主要的表现为认同和从众的心理状态。

  听众的认同心理,就是当听众出于一定的动机有选择地模仿他所喜爱的演唱者所演唱的歌曲时的认同的表现。当一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概念被听众所认同和接受,并且引起心理共鸣而转化为听众自己的情感时,我们便可以说,这首歌曲已经开始在流行了。音乐的语言并不同于直接的语言功能,说到底还是一种艺术符号功能。歌曲的词曲作者和演唱者借助可感知的艺术符号,向观众表达了情感的幻象。听众从听众角度倾听作品,直接与歌曲发生关系。他对歌曲的反应与对一个自然符号的反应相同,即他只去寻找艺术品的意味。听众用不着去理解词曲作者的创作动机或意图,而怡然自得地沉浸在对他的歌曲的欣赏中。这种被歌曲的艺术符号诱导出来的实际感情,就不再是歌曲表达的情感,而是听众自己的情感。这种听众在歌曲欣赏活动中产生的心理效果,即为审美情感。

  听众的从众心理,就是当个别听众发现自己对某首歌曲的知觉、感受、意向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不一致时,有时会不由自主地随大流,受同一群体成员的影响,并引起同样的心理反应。有时候,一首歌曲并不是被所有的听众在同一时刻所认同和接受,那么在稍稍滞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更多听众的从众心理作用,这首歌才渐渐被更多的群体成员所认同和接受而流行起来,为歌曲更加扩大了听众受面而加快了流行的程度。  随着现代家庭各种音响器材的普及使用,使人们往往并不实际参加音乐演唱会就可以在家欣赏到流行歌曲。于是人们渐渐地养成一种“不良的”听的习惯,即往往一边听音乐,一边阅读思考或者干些其他与音乐毫不相干的事情,甚至在谈话中也要听音乐。这种漫不经心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听歌曲的习惯,使歌曲真正成为人们心理的调节剂,也对歌曲的流行方式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战。只有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听众中带有普遍性的情感脉博,把握听众喜爱的演唱方式和习惯,才能够创作出和演唱好更多更好更加流行的歌曲,使流行歌坛更加繁荣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年轻真好
后一篇:小沈阳的软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