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发)
旅游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之一,但玉林旅游业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状态,维持着较低的产业水平,其本身效益和对玉林经济的促进作用与各界的期望相去甚远,令人遗憾。因此,充分挖掘玉林旅游资源潜力,打造玉林特色文化游已成为提高玉林旅游业效益的当务之急。
一、玉林旅游效益差的原因
90年代以来,玉林各县(市、区)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旅游投资,但多年过去,不但旅游场所经济效益差,似乎整个旅游业给玉林经济所带来的收益也不大。像北流勾漏洞、容县都峤山、大容山这些旅游景区,开发时间已经不短,但年收入仍处于两百万以的水平,业内人士统计,整个玉林市旅游景区年收入不会超过1000万元。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
㈠玉林原有的旅游景点资源优势不明显,难以与外地的旅游景点争夺客源。据北流勾漏洞的管理人员介绍,他们曾经到南宁等地进行旅游宣传,但几乎没有效果。玉林旅游对南宁这么近的城市都难有吸引力,远一些的城市就更难了。
㈡玉林旅游景区规模过小,景点分散,滞留客人的时间短。游客在旅游区内的消费比较少,致使景区收入不足。由于收入少,因此,基础设施投入更少,客观上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㈢旅游公共设施配套不足。例如公共厕所、停车场、景区道路等设施严重不足。
㈣旅游相关产品产业开发乏力。例如与旅游相关的特色饮食、纪念品、娱乐服务等都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
㈤管理水平不高。旅游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宣传策划管理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差距。
要加快玉林旅游业的发展,使之成为玉林经济增长新一极,就必须在扬长避短上下足功夫。
二、玉林旅游业的出路在文化游
玉林没有太多的优势天然旅游资源,这是难以改变的,但并不是缺乏极佳的自然风景就不能搞旅游,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区就是靠文化景观来吸引人的,而不是靠山水。北京看墙头,西安看坟头;滇池看长联,罗马看斗兽场……这些都显示了无穷魅力,因此用好人文资源,是发展玉林旅游业的上策。
事实上,玉林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十分丰富的,只要稍加整合提升,融入宣传推介,就能取得相当好的效果。
㈠玉林的佛教、道教文化。在广西,玉林的佛教、道教文化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玉林的佛教庙宇众多,各县(市、区)均有,而享誉海内外的云天宫,则为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道教的三十六洞天,玉林独享其二,都峤山洞为第二十洞天,勾漏洞为第二十二洞天。其宗教地位是获得国内外充分肯定的,因此,利用其影响力进行一定的推介应是可行的。只要深挖玉林市两教的文化资源,必定能提高其旅游吸引力。
㈡古驿道文化。玉林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向海南、安南的最便捷的驿道。陆绩、苏东坡、徐霞客等名人的就曾经在这里传下佳话。古驿道这个范畴可以延伸出“玉林话”、“鬼门关”、“名人词话”、“高山村”、“玉林古渡”、“福绵老街”这些旅游景点和文化资源。
㈢玉商文化。玉林既是交通要道,商业必然兴起,今日玉林人的经商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传承。玉商文化最重要的证据应是现在的玉林骑楼街、玉林州佩文昱街(已破坏)、玉林南门老宅群(正在消失中)、福绵老街等。抓好这些老街的开发,对推进以玉商文化为龙头的古代商业文化游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㈣非物质文化。玉林的非物质文化非常丰富,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如八音、采茶戏、麒麟戏、傀僮戏等,其他如玉林话、客家文艺、山歌、哭嫁歌等都是使外地人倍感新鲜的东西,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粹,对促进文化游作用巨大。
㈤饮食文化。玉林的牛巴、肉蛋、牛腩粉,容县生煎水豆腐等都是富有特色、味道极佳的地方食品。其实玉林特色食品极多,还远没有开发出来,例如“玉林米花”就可进行小型化、多花形,多味道开发,其他如玉林“菜包饽”、“发包”、“馅粉”、容县“攘水豆腐”、“攘苦瓜”“攘竹笋”等食品都大有开发余地。
上述资源如能加以挖掘利用,把多方面的优势整合起来,玉林旅游业必定能够添姿增彩。
三、整合玉林市旅游资源的建议
建议一:将玉林城区建设成为玉林市旅游区的服务中心。
围绕吃、住、行、娱乐等方面,突出特色和配套,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一是抓好云天文化旅游圈建设。云天民俗文化城作为玉林旅游业的龙头,目前存在着势单力薄,缺少大型停车场等配套问题。因此,要把完善配套设施放在景区建设的突出位置。首先,要把玉州区东明游泳池旁的空地改造成大型巴士停车场,游泳池实行商业运作,进行娱乐商业化经营。形成以云天民俗文化城为核心的一批旅游相关产品和产业,进一步提高旅游收入。其次,要将云天文化城前面的“城市绿轴”建设成为玉林特色文化的展示点。我们可以在那里建造八音、采茶戏、麒麟戏、傀僮戏等文化演出场所,让民间艺人进行有偿演出。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玉林特色文化的魅力,增加玉林城市夜生活的乐趣,让外地客人晚上有更多娱乐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周边饮食、水酒吧等产业的发展,增加税收。第三,考虑把位于古定小学内的大成殿整体迁移到“城市绿轴”的南端,适当扩大建筑规模。其作用有:一方面可增加玉林古迹旅游点数量;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圣人效应使之成为八音、采茶戏、麒麟等与文化有关的服饰、道具、音像制品的展示和出售场所。二是抓好社区民居社情体验游。除了农家乐之外,结合玉林民居老屋比较多的特点,可以参照云南香格里拉做法,利用一些大屋进行民居体验游。要点是吃在大屋、住在大屋,看表演在大屋,体验一种清末的大家庭生活情趣,感受“钟鸣鼎食”大家庭的居住文化。在此基础上,逐步恢复开发南门外老街区、福绵老街区,使之成为古色古香的商业文化旅游区。三是促进特色商品、特色店铺的发展。玉林的特色商品、特色店铺,在达到一定质量和规模后,在拥有停车场、环境卫生等条件后,可由政府批挂“玉林特色旅游样板店”字样的招牌,以提高其知名度,增加其经济效益,当这种特色店达到一定的社会效应后,这个招牌就可以分类进行竞拍,所得资金用于政府对旅游产品的再开发。四是整旧如旧推进老城区建设。择机恢复一些百年老店,恢复玉林城市古地名。老街区的修复要修旧如旧,使玉林更体现其历史沉淀和文化魅力。
建议二:将容县都峤山风景区、森林公园、平离水库等整合为都峤山大旅游区。
通过整合景点,增加看点,形成整体美。在大都峤山旅游区的整合上,要突出“大”和“全”的特点。所谓“大”,就是要扩大景区的范围和游乐节目,让旅客在此驻留的时间延长到一天以上,不断增加顾客在此消费的金额。所谓“全”,就是要开发更多的旅游项目。如以礼佛为目的的宗教游;以健身为目的的徙步游、水上游、攀登游;以娱乐为目的的游戏竞技游;以避世为目的的垂钓清养游,等等。
为降低开发成本,可以考虑让景区内的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景区开发和管理。
建议三:延长旅游产业链,推进旅游相关产业的大发展。
一是打造“药都”,推进中药保健游产业。
要借助玉林制药和玉林国际中药港的影响全力打响岭南“药都”名头,推进中医药保健游计划。通过实施“百草园计划”,建立现代农业观光游。百草园将最大程度上收集适宜南方种植的中药品种,在每一品种旁树立草药名牌,标明药名、别名、辨识方法、医理作用、制法等知识,铭牌,使游客进入园中仿佛进入了知识的殿堂,既学到了丰富的传统医药知识,又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在百草园中可配套中药种源、中草药材、中药制品等产品的销售。通过实施中药药浴计划,为游客提供药浴保健服务。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在旅游景区附近选择一些服务点建立中药保健院。或者在玉林红十字会医院、容县都峤山建造以健身、治病为目的的疗养区。推广中药药浴保健服务,推动药浴配方药、药浴配方酒等外用中药产品的外销。通过实施香精、香料计划,促进玉林市中药材的种植和销售。香茅草是玉林特有的产品,是云香精配方中的重要成份。玉桂是广西特产,玉林的种植量非常大。这些东西把它们稍微加工,就可制成香囊,成为珍贵的旅游纪念品,而上述植物再深加工,则可制成名贵的精油,成倍提高其价值,大力促进了我市优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中药材种植、观光、营销的良性循环,成为中药营销的新产业链。
二是策划举办“首届世界(或中国)中医药博览会”。
玉林中药材市场作为中国三大中药材市场之一,影响力极大,因此,借助玉林的市场影响力策划举办首届世界(或中国)中医药博览会还是有一定的号召力的。目前中医药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国内至今还没有举办过类似的博览会,玉林如能利用玉博会的契机,在期间举办首届世界中医药博览会必定“一石击起千重浪”。
三是研究设立“玉林民俗博物馆”。
建立“玉林民俗博物馆”,作为“云天民俗文化城”的补充,与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首先,中国有关古代农工商器械、习俗的博物馆很少,玉林如能够率先搞出来,国内关注度一定很高,有利于提高玉林和相关产业的知名度。其次,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一种怀旧情绪,好奇心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第三,玉林民间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挖掘收藏空间很大。初步构想,“玉林民俗博物馆”可设立四个部:
1、铜铁器展示部。玉林有冶铁遗址、冶铜遗址、铜鼓遗址,但这些遗址都没有规模和档次,很难用于旅游开发,但我们可以把一些相关的铜铁器具、遗迹迁入博物馆,加上现场的真人打铁演示,客人也可以借机过把瘾,吸引力不小。作用:为玉林的“小刀村”、玉柴机器等产品做宣传,借机推销石南小刀、铜鼓、玉柴发动机模型等纪念品。
2、农具展示部。展示传统和现代农耕用具,销售新旧农具模型或复制品,达到以馆养馆的目的。作用:宣传玉林传统与现代农耕文化,并为海峡两岸农业园区、现代农业以及玉林打造农机制造基地做宣传。
3、纺织器械展示部。作用:为开发玉林土布装饰旅游产品服务和福绵成衣产业服务。
4、商业器械展示部。作用:为玉林古商业文化旅游服务。
四是开发旅游食品。
食品是旅游业兴盛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效益最明显的产业,因此一定要挖掘出能代表玉林特色的品种。首先,建议开辟“小吃一条街”,把有一定特色和知名度的小吃集中到一处,形成聚集效应,增强玉城魅力。其次,要鼓励传统食品的挖掘和研制,推动传统生产方式的恢复。如用农家肥种植蔬菜,用自然食物养殖禽畜,用传统原材料制作酱油、豆豉、豉油、米酒、醋酸、腐竹等。第三,推动传统食品的改良,如前面提到的米花的改进,以及一些传统糕点的改进。
建议四:强化政府在旅游产业中的帮扶引导作用
推动旅游业向文化游的转型,政府需要发挥孵化器的作用,做好规划、引导、组织等基础性的工作。一是成立玉林市文化游发展项目组,从有关单位抽调专业人士着手进行文化游工作。重点抓好文化资源的搜集、梳理、分析工作。二是做好文化游发展规划。由旅游文化部门牵头,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我市发展文化游产业进行规划,并按照规划设计出具体方案,包装成项目,进行发包招商。三是整合旅游资源,组建旅游集团。首先,通过成立文化游投资公司或委托城投公司实施我市旅游资源整合或投资管理工作,使我市分散的旅游资源集中起来,整体包装策划宣传,形成拳头产品,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其次,将我市众多旅行社组织起来,通过股份制形式,整合成旅游集团,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运作力,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抓好景点的开发、配套、以及相关服务流程的优化设计工作,以服务抢客源。四是抓好旅游产品的挖掘和开发工作。由于产品开发前期收益少,经济风险大,依赖企业的业务收益来支撑,困难很大,如由投资公司进行一定时期的孵化,待时机成熟,再交由企业去运作就快多了。例如竹编、芒编的旅游产品化开发,傀僮戏面具旅游产品化的开发、传统农具、家具的装饰化产品开发等。这些产品开发成功后,可拍卖出售给企业进行推广销售,再收回开发成本。对传统特色小吃,可由政府通过竞赛、评比等方式对产业进行促进、宣传,并对真正有特色的产品进行政策或资金扶持,帮助其发展壮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