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人与名品

(2006-09-15 22:46:29)
分类: 传媒

  我编过的最好笑话是关于品牌的:大学毕业之后,我分配到北京一家大机关工作。那时,机关大院戒备森严,门岗有重兵把守。每每有人来访,我或者要亲自到楼下去把来访者接上来,或者门卫要在电话里验明我的“正身”,并让我报上来访者的单位姓名,之后方能放行。我自然选择不太麻烦的后者。我通常拿起电话就说:我是团市委研究室Kevin,这位是某单位的某某某,来我这里取文件,请你让他进来!久而久之,我的名字门卫们已经耳熟能详。由于找我的人很多,我的名字也似乎有点如雷贯耳的味道了。有的时候,我刚报完自己的名字,门卫就给来访者放行,让我心里好不得意。不过,门卫们只闻我名,不认我人。有一次,本人忘了带证件,和门卫纠缠了好长时间,他们还是不让我进,我情急之下,鼓足勇气对门卫说,我找团市委研究室Kevin,你猜怎么着?对方看了看我,尔后很熟练地做了一个请进的手势……

  当然这只是一则笑话,读者千万当不得真。不过,仔细想一想,笑话对于品牌在现代社会中重要性的揭示倒是千真万确。名牌的影响力如此之大,现实生活中造就名牌的方法也就无所不用其极。好几年前有过这样的事:某公司推出了一种新产品,公司七八个人便跑到北京各大商场,轮番询问有没有此新产品,什么时候到货?这样不仅为新产品做了广告,而且还造就了一个虚假的买方市场,为产品的上市打通了一条道路。我并不怀疑这样可以起到一点促销的作用,甚至完全可能凭此托出一个名牌来,可在心里总觉得这跟那些不太光彩的商业“托儿”没什么两样。可是,人家不这么看,人家说你懂个屁,这叫“商业策划”!

  大部分企业不会做这种费人费力的粗放式的策划,他们可以充分利用电视这个大众的宠儿,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快更好的效果,于是,广告轰击战粉墨登场了。在时下,要创立一个知名品牌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保住这个品牌。同样的产品,广告跟进了就是名牌,舍不得在广告上投入,只能是丑小鸭。成为知名品牌的条件,与其说需要的是企业的实力和产品的质量,倒不如说是企业决策者的勇气和胆量。敢花大钱做广告的,做它个一年半载,不成为知名品牌,那才叫怪呢?不过,这样做出来的知名品牌,充其量只能算个泡沫品牌。倘若企业决策者不在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总有一天,这个品牌会被人击垮。这大概也是中国难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知名品牌的原因之一吧!

  名人其实也是一种品牌。粗略地划分,时下的名人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完全靠广告吹起来的,那是出于商业的需要。商人觉得有利可图时,就把别人包装成名人。当觉得对方身上已没有多少油水时,便把他一脚“踢开”。这样的名人成名得快,消殒得也快,跟当前某些知名产品的命运差不多,我们已经见怪不怪。另一种名人在成为名人前挺有实力。比如说,知名学者在成为名人前,学问大多做得不错。知名作家在成为名人前,作品大多很有分量。劳动模范在成为名人前,的确是一把工作的好手。只是,一旦成为名人,考验他们的时候就到了。有的人视声名如浮云,成名之后仍能像以前一样坚守自己的阵地,他们成为名人后仍然是本行业、本专业很优秀的人才。有的人则不然,一旦成为名人,就摇身一变,成为电视明星,或者社会活动家,这样的人从成名的那一天起,其实就已经不是本行业、本专业的姣姣者了。谁能相信一个天天在电视里露里不再勤奋写作的作家是优秀的作家,一个天天在出席各种会议而不在书房或实验室里呆着的学者是优秀的学者,一个天天在外做报告、在电视前做秀、不再踏实工作的人会是真正的劳动模范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