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年变迁话抚远

(2011-09-07 08:33:16)
标签:

黑龙江

东极

抚远

百年

分类: 旅游

                        百年变迁话抚远

 

    几年前,我曾到过中国的西极——新疆乌恰县,一直想再去我国的东极——中国见到第一缕阳光的地方,那是黑龙江省抚远县,也是中国的最东北角。说起来直线距离距关内并没多长,但因偏远,交通不便。我们从佳木斯乘汽车大约行走五六个小时,天快黑了,才到抚远。

    多年前我曾读过150年前一位叫佩里·柯林斯的美国人写的一本书《阿穆尔河游记》(俄罗斯及西方人称黑龙江为阿穆尔河)。1858年,作为美国驻俄罗斯领事,柯林斯回国途中,乘船从黑龙江上游沿江而下到达出海口庙街(现称尼古拉耶夫斯克),成为游历黑龙江的第一个西方人。正是这本书,让我对黑龙江流域充满了向往。

    在书中,有一段他记录了眼中的抚远,那时这里还少有人烟:“我们现在到了乌苏里江以下阿穆尔河南端的河湾,距河口(指黑龙江入海口)还有八百哩光景………。这条河很宽,用桨划到对岸根本办不到。确实是一条雄伟的河,过了结雅河,越来越像密西西比河了,而过了松花江以后,现在又过乌苏里江,江岸多处断裂崩塌,树木坍陷,河水浑浊,沙洲巨大,同密西西比河简直一模一样了。松花江以下的阿穆尔河,其宽度比起俄亥俄河口以下的密西西比河来,无疑是一条更大的河流。江面辽阔,岛屿无数,还有不秒可以通航的急流槽,有些长达三十哩,这就已然使它比密西西比河更宽阔了。比如说,在乌苏里江以下,阿穆尔河分成两支:右面一支通常通航,乌苏里江在此注入,河深、河身大小与俄亥俄河相近;另一支河面宽广,岛屿、沙洲和急流槽星罗其布……”。
    今天我终于站在150年前柯林斯经过的地方。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抚远县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地理方位是东经133° 40′ 08″至135° 5′20″,北纬47° 25′30″至48° 27′40″,全县总面积6262.48平方公里。东、北两面与俄罗隔黑龙江、乌苏里江相望,全县边境线长275公里,距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航道距离仅65公里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边陲小城抚远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红箭头所示为乌苏里江和黑龙江并成滔滔大江东去。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此路的尽头就是黑龙江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自2008年俄罗斯归还该县黑瞎子岛,抚远县基础建设就开始大干快上,目前铁路正大兴土木,机场也获中央批准即将兴建,默默无闻的偏远小县抚远要迎接八方游客了。这是沿江建的欧式建筑。在我国北方边境地区,往往城市都建得很有点欧式,甚至一条街都是外国风情。我就想,不知边境对面的国家,如俄罗斯,是不是也建有中式建筑或中国风情的街道。凭什么咱们只建俄式,他们就不建咱中式?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沿江公园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江边的风景宛如一幅风景画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建立了一个广场——东极广场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巨大的繁体“东”字是抚远县的地标,同时也是一个地理概念——中国最东端。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广场的北面是黑龙江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广场东面是乌苏里江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东”字标志下有一个巨大的中国地图,我手指的就是此时我在的位置。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东极广场的汉白玉顶端凸出在两河交汇处,对岸就是俄罗斯

 中国漫长的边境,边境线两边基本上都是同一民族、同一文化。唯有黑龙江两岸是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甚至是不同的人种。显而易见,这不是历史形成,而先是占领,后来人为的移民。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俄罗斯小镇

    对当地的民风民情,150年前的柯林斯有这样一段描述:

   “今天只看见两座鞑靼村庄(西方称蒙人及满人等游牧部落为鞑靼),只有一个孤单单的老头划了独木舟来找我们。我们给他看这条河流的地图,打听图上标明的某些村庄,他对此大为吃惊。我们靠了他才弄清所在的位置,这一点,我们从昨天起就一直茫然无知。

    “当地土著夏天穿的衣服通常是鱼皮做的。今天我看到一个女人在做这种衣服,这种衣服经久耐穿,适宜打渔季节穿着。同橡皮衣一样淋不进雨,轻便柔软,而且式样也相当精美。年轻姑娘穿着这种闪闪发亮的新袍子,缀着贝壳、珠子和小装饰品,在这些荒野的岸边嘻嘻哈哈闹着玩,对周围的小伙子一定很有吸引力,就象百老汇大街或宾夕法尼亚大街那些穿着用裙架的长裙的姊妹,对纽约或华盛顿的小伙子一样具有吸引力。”

    柯林斯所说的土著是指生活在这里的赫哲族,他们世代穿着鱼皮衣,打渔为生。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在同江县赫哲族民俗村就见有鱼皮缝制的衣服,是用大马哈鱼皮制成。当然,只供参观,现在早已无人穿了。不仅如此,连赫哲族都已基本汉化了,服装及生活习惯均没有保留太多本民族的特点。“乌苏里船歌”中“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的情景早已一去不复返,柯林斯所描绘的情景也再也见不到了。山河依旧,物是人非。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捕鱼原本是赫哲人的生存技能,过去赫哲人少,鱼也禁得住他们捕。但架不住近几十年来,蜂涌而去的中国人见鱼就捕。黑龙江盛产各种比长江、黄河大得多的鱼,非常美味。而俄罗斯人不吃江鱼,结果鱼儿都学精了,全跑到了俄方。有回游习性的大马哈鱼,无论是从黑龙江到海里,还是从海里回到黑龙江上游,都贴着俄方江岸游,不到中国水域来。但中国人有的是歪点子,知道俄方水域的鱼多,往往趁夜色乘小船越过边境线去俄方偷偷捕鱼。俄方虽有炮舰,一般也是用来对付武装入侵,对这种偷偷摸摸的捕鱼者,最多抓住交中国,中国也就罚点钱。现在为了生存而捕鱼的赫哲人没了,为了钱而偷偷摸摸的胆大妄为者越来越疯狂。

    这是抚远县江边上捕鱼的渔民搭的窝棚,出售当天打上来的鱼。当然,他们是不是也夜晚去俄方水域非法捕鱼,我就不知道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目前这个季节也就能捞点这样的小鱼,这是卖鱼妇女。男人江里打鱼,女人卖。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江面上出现的海市蜃楼,若隐若现。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在抚远县江边上看黑瞎子岛,一边是俄方的东正教堂,一边是我方的了望塔。我们的下一个目标——黑瞎子岛。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