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与生产力的关系
(2018-04-23 15:54:22)
标签:
it |
分类: 信息理论 |
摘要:本文通过把信息引入劳动、生产力等基本概念中,论述了信息是直接生产力中重要的基本要素这一观点。
众所周知,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有关劳动的著述汗牛充栋,可是为什么在今天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不是劳动,社会的行政管理活动是不是劳动,科学家们的科研活动是不是劳动,艺术家们的创作活动是不是劳动,等等,却成了好像难以明确回答的问题了呢?
经典政治经济学强调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的研究要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出发点,但常常把这个出发点当成了研究的全部内容,同时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当人类第一次为了制造一件工具而敲打石块时,它就已经具有并正在运用有关的技术知识了。如果没有这个起码的知识,人类就永远脱离不了动物界。这点知识与人类运用这点知识敲打而成的第一件石器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共同发端。而人类文明从来都不单是物质产品的生产,文化、科技、教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同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缺的基础。社会的发展要求今天的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还必须研究信息的生产、知识的生产、精神产品的生产,以及它们与物质生产活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
对基本概念的再认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对劳动、生产力这些常识性概念的正确定义是构筑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人类对于劳动、生产力等概念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发展深化的历史过程。在自然经济时代以及工业经济的早期阶段,人们专注于物质资料,尚未认识到能源、信息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因此,经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生产力等概念的论述仅着眼于物质资料。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工业经济经过了三次技术革命,社会生产力取得了空前的高度发展,信息、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高新科技已经把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因此,政治经济学理论应该跟随时代的发展,正确地反映出历史的进步。
我认为,对劳动这个概念的内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首先,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进行的活动。从人类的需要来看,经过几十万年的发展,在与自然界长期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渐趋向全面,另一方面是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认识到地球的物质和能量资源总归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更不能片面地征服自然,否则就会遭致自然界无情地报复,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因此人类对自己的需要、对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应该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应该追求的是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贪得无厌不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招致灭亡的祸根。另外,人之有别于动物,是因为人类还有一个精神世界,人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精神财富的需求将不断增长,而人类对物质财富的需求将限制在合理的水平上。
其次,人类的劳动是有组织的活动,对劳动活动的组织管理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劳动从一开始就不是个人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活动,必须有组织、协调和管理。在物质的劳动产品的价值中不仅凝聚着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也凝聚着生产经营管理者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后者的分量也在迅速增加。所以说,生产方式的进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生产管理方式的进步。
第三,劳动都要同时消耗体力和脑力,对每一次劳动过程、每一位劳动者来说都是如此。劳动是人与自然的互动,人要从自然界获取、加工、利用物质和能量,显然,认识自然,从自然界获取、加工、交流、利用信息是这一过程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在劳动中人们不仅要运用体能,还要运用智能(知识、技术、对信息的获取、处理、交流和利用能力)。所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从来就是不可分割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脑力劳动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这个问题将在后边一节里详述。
第四,劳动创造财富,不仅是物质财富,而且是精神财富。因为:一、这是劳动的目的所在;二、劳动的结果同时就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三、精神文化产品也是劳动的结果。这一问题也与信息有关,因篇幅所限不在这里作详细论述。
综上所述,我认为,应该赋予劳动概念这样一个定义:劳动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运用体能和智能,从自然界获取并加工处理、利用物质、能量、信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相应的,对于生产力这个概念,也不能单纯定义为“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而应该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运用体能和智能,从自然界获取并加工处理、利用物质、能量、信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简言之,即人们的生产能力。
二、信息的哲学定义
今天,尽管关于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革命、信息社会的各种谈论铺天盖地,但是如果你要问:“信息是什么?”恐怕你所得到的回答之五花八门,会让你感到出乎意料地无所适从。有人统计出关于信息的定义已达百种之多,但至今未有公认准确全面科学的表述。
我认为在哲学上应该把信息定义为:信息是物质存在、运动和变化的表征,它可以以物质的形式表达(或表现)。
这个定义,首先是说明了信息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之一,强调了信息是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其次,说明了有物质存在就有信息,信息是普遍的。例如:
物质以源于质量的时空弯曲表达了自己存在的信息。物质之间以弯曲的时空相互接触和作用(引力)交流了它们各自存在的信息。
物质以空间的相对变化表达了自己运动(经典物理学所反映的机械运动)的信息。
电子在不同原子之间的交换表达了物质分子结构变化的信息。就目前人类的认识能力而言,光子、胶子的运动表达了物理世界所有运动和变化的信息。
至于表征生物世界和人类世界存在、运动、变化的信息,已为大家所熟识,毋庸赘言了。
说信息可以以物质的形式表达或表现,一方面说明对于人类来说信息是可知的,另一方面说明人类可以用物质手段加工、处理、传递、存储、应用信息。
例如:人类(以及许多高等生物)可以用自己的眼、耳、鼻、口、舌、身等接收光、声、味、热、力等形式所表达的物质存在、运动和变化的信息。
人类不仅有感官这些接收信息的直接手段,还制造了望远镜、显微镜、雷达、温度计、压力计等各种传感器、测量仪器等作为自身感知能力的延伸,运用这些间接手段去获取客观世界更广范围、更多层次的信息。
人类能动性的另一个表现是能够主动地去寻取信息。例如,在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在理论上指出物质的存在会造成空间的弯曲后,天文学家们就通过对日全食的观测去验证爱因斯坦的预言。
在自然界中,物质以最低熵的物质或能量形式表达或相互交流信息。
在人类世界中,信息以语言、文字、图像、数据这些符号为载体,通过声波、纸张、电磁波等物质媒介表达、传播和交流。
仙农的信息理论已经解决了信息的度量问题和信息传播的一些基本问题,这里也不再赘述了。
三、信息与知识
作为智慧生物,人的大脑可以把感官所获取的信息与大脑中已积累、存储的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加工处理(思维)而产生新的、更多的信息并积累起来,随着积累的信息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大量的信息有机地组合而成为知识。这里所说的有机组合决不是片断的简单拼接。从认识论的原理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对客观事物存在的形式和运动规律进行感性反映和理性认识的结果。对人类知觉的科学研究表明:感性反映的过程就是客观事物发出的信息通过物质媒介和人的感官进入人的大脑并进行简单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并没有质的改变。而对于理性认识,其具体过程和细节仍有待于对人类智能的深入了解,但是我们已经可以说:知识是人类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表达、交流、记录和学习的结果,是信息的升华,而且,信息是知识的存在形式,是知识的元素,知识要以信息的形式记录、表达、交流和学习。如果把人的大脑喻为智慧“机器”,那么信息就是感官这些输入设备输入的原材料,知识就是这部“机器”的产品,它们存储在大脑的“仓储区”,在需要的时候,大脑把它们转换为语言形式的符号,以声波为媒介传递出去,或者以文字形式为符号写在纸张上记录下来以供交流。
认识论的原理还告诉我们:知识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就是说,体现在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活动的第二次飞跃上。信息与知识共有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它们可以被反复地重复使用和共享,传播和使用的越广、越多,它们的作用和效益就越大。反之,不进行传播、交流的信息,封闭于自己头脑中的知识,都不会产生任何作用,也都失去了它们自身存在的价值。
通过以上对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客观存在是知识的最终来源,而信息就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联系精神与物质的纽带。
四、信息是直接生产力中重要的基本要素
通行的观点认为: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是构成直接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而把信息与知识(或者科学)等并列为需要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才能发挥作用的因素。我们认为这没有正确地反映信息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信息的本质认识模糊,把信息作为第二性的或者是人类所特有的。这样就对许多基本问题无法做出合理的回答。例如:脑力劳动的对象是什么?脑力劳动的工具是什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为什么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强大,而不是体力的作用越来越强大?比机器大工业这种生产方式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是什么?
只要我们有了对信息的正确的认识,我们就会看到:
脑力劳动的对象是信息。
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是人们获取与利用物质和能量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类制造和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首要条件。只有获取更多的信息,不断扩展和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人们才能制造出更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自然界获取更多的物质和能量,更有效、合理地利用物质和能量,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地球上的物质和能量资源是有限的,但是,自然界的信息资源是无限的,人类智慧的发展潜力也是无限的,所以,人类的目标应该是更为有效、合理地利用地球上的物质和能量资源,尽其可能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对自然界更广泛和深刻的认识为人类开拓地球之外的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交流、应用即脑力劳动贯穿于劳动的全过程,不仅贯穿于每次具体劳动的全过程,而且贯穿于人类劳动史即人类生存发展史的全过程。因为体力劳动能够被工具完全取代,但是脑力劳动则不然,工具永远不可能具有与人类一样的智慧。而且在计算机诞生之前,脑力劳动一直没有工具(计算机的诞生将与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人类登上月球、二次世界大战等事件一起被列入二十世纪发生的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因此,纵观人类劳动史,生产工具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石器到机器到信息智能网络,从只是人的体力的简单延伸到可以取代人的体力,从根本没有帮助人们思维的功能,到成为某些方面比人脑更优越,能够按照人的意志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而且把整个人类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功能强大的完备的生产工具体系,体力劳动逐步被取代,脑力劳动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将来会占有完全的主导地位,劳动者变成知识劳动者,并获得空前的解放。
如前所述,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都离不了对生产活动的组织管理,社会分工产生了专门从事管理的人员,一般来说,他们是脑力劳动者,他们在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负责获取和处理信息,运用自己的智能做出判断和决策,发出信息去调度、协调、智慧、组织、领导生产经营活动,其结果是物质或能量形式的产品,因此,管理者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就凝结在物质或能量产品的价值中,是物质或能量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精神产品的生产基本上完全是脑力劳动的过程。科学家、作家、画家、教师、记者等等,他们的劳动对象完全是信息,包括自然界的信息和人类社会的信息;他们所需要的劳动资料都是用于获取、加工处理、组织、传递、交流信息的物质条件,因此,他们也是脑力劳动者。不同的是,他们劳动的产品是以信息的形式(以纸张、声波、电磁波或记录电磁波的磁带、光盘等物质为媒介的语言、文字、图像等)呈现。他们对信息的处理是高层次的,他们的劳动是运用智能生产新的经过深层加工、组合的信息,并以独特的手法和角度表达出来。衡量他们所创造的价值,不能以物质或能量为依据,而应以他们处理的信息量来衡量。
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还在于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类自身生产(繁衍)的质量等等,使人类认识宇宙和意识的无穷奥秘,不仅从自然界对自己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包括挣脱地球对人类的束缚),而且从精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类的完全解放。
所以,在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能量、信息三大基本资源中,信息将成为未来社会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资源和竞争要素。
因此,我认为,应该把信息列为直接生产力中的重要的基本要素,以正确反映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现实,指导我们进一步发展和解放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