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司马平邦 |
分类: 海话:海内外和海上下 |
用个体的柔软战胜世界的坚硬
司马平邦
1990年代,曾有过多部著名的以出国的中国人为题材的电视剧,比如《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和《百老汇大街100号》等,题材的来源都是1980年代在中国开始兴趣的出国热,其实,从现实中故事的发生到这些故事被电视剧表现出来,当时也不过10年时间,若说真有什么深刻的反思,想想也都是不靠谱。
我记得《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名言:
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其实,现在看来那部剧主要还是在表现纽约是“天堂”,尤其是在1980到1990年代之间,又有中美两个国家之间看似差距巨大的繁荣悬殊程度做背景,这此才是它们被中国的观众更多接受的信息。
但今天,离旧故事发生业已30多年,情况已经大变,说到怀念也好,反思也好,那才一定是另一番接近真实情境。
罗冬导演的新电影《纽约纽约》于这个4月上映,正是一部如此题材的作品,然而这部“纽约”与之前的作品相比,倒看似着重表现了纽约的“地狱”的另一面,我细想想,这恐怕也是中国电影和电视剧里首度着重表现1980年代纽约地狱一面的作品。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纽约其实也不再具有更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意义,而更缩小为孤立的个体城市,着意在表现那个所谓出国热时代之下中国人个体的小命运,导演罗冬是香港导演关锦鹏的徒弟,想来如此的对小个体的个性命运的观照,正合乎香港电影一贯以来的风格。
电影中,来自1980年代上海的一对男女,由阮经天饰演的“老大”路途,和由杜鹃饰演的阿鹃,因为一位从纽约回国招工的“酒店业大佬”米先生(苗侨伟饰)的共同因缘而结识,因为对纽约这个他们心中象征不同的地方(天堂和地狱)而相恋,最后又因为爱情,这个本来可以令两人命系一处的东西而走向不同的人生命运,有人最后衣锦还乡,有人最后只能变成一盒骨灰。
其实这个故事即使不放在1980年代,而放在任何年代,也都是成立的,因为它更注重对故事中个体命运的描述,已被变成一宗典型的跨国诈骗案,而已。
说到跨国诈骗,昨天还有一堆关于此的新闻,说的是一群来自台湾和大陆的骗子,居然囤居于离中国大陆遥远的非洲肯尼亚,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向中国大陆最普通的老百姓行骗,且“战果”颇丰,后被肯尼亚警方连窝端起,业已于4月中全部遣送回北京——又因为中间大部分骗子是台湾人,所以又引起海峡那端某些人士的抗议,云云。
不过,电影《纽约纽约》里那个1980年代的跨国诈骗案的首犯,来自纽约的华侨米先生,却可以逍遥法外,而为了爱情孤身赴纽约的上海小伙子路途,原本想就找回失去的爱情和公道,最终又因之丧命异国,成为情人阿鹃怀中骨灰盒里的一缕冤魂,久久不散。
曾经在《中国合伙人》和《港囧》里两度出演男主角单恋女神的杜鹃,此次出演《纽约纽约》,在我看来算是仙人下凡,她此次成功演出了外表孤冷内里疯狂的上海女孩阿鹃,这是一个内外戏差别极大的角色,相当考验表演者的演技。
几乎在《纽约纽约》上映的同时,一支由女主角杜鹃演唱的MV《听海》也同步推出,并就在纽约时代广场首播,这更是歌手杜鹃的首度献声,整部MV听起来更像是杜鹃的独白自传,歌词中有几句格外引人回味:
女人很软/世界很硬/只有抱紧自己/才能长出一副壳/这世界像片海/看不到尽头/潮起潮落/海里的水滴和沙粒一样多/从柔软中汲取柔软/向坚硬学习坚硬/这是我需要的矛盾
这位外表孤冷、声线柔曼的女歌手在MV里还表白道:
一边幻想会被世界温柔相待/一边承认柔软/才能分泌出勇气/包容那些坚硬的沙粒/那些隐秘的伤害/令它们成为自己真实的一部分/直到时间/将它们孕育成珍珠/我相信我看到的美丽/也相信/还有更多的美/藏在看不到的地方/我更相信/你也这样相信/每个女人都是珍珠/坚硬而柔软/温柔而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