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总动员》:浓缩的欧洲和放大的蚁国
标签:
娱乐司马平邦 |
浓缩的欧洲和放大的蚁国
司马平邦
整个欧洲的历史――我是说欧洲自有国家以来的历史,而不只是20世纪之后的欧洲的历史,正像两位法国导演伊莲·吉罗和托马斯·斯扎波在《昆虫总动员》里描述的那样,不同时代的两大阵营的对垒和战争从来就没有熄火过,即使到了今天的21世纪,东欧那一片最大土地已经从前苏联变成俄罗斯,仍然有个阴魂在欧洲上空徘徊不去。
《昆虫总动员》里的真实自然场景正是取自二战时期战斗最为惨烈地之一的法国南部(诺曼底附近),我们看到,昔时的血腥战场,现在早就被自然宁静和生态葱郁所替代,但即使在这样泛滥的宁静和葱郁之下,在人类已经止兵息戈许多年之后,在同一个地点的某个微观世界里,一群黑蚂蚁和一群红蚂蚁,以及一只迷路的七星瓢虫仍然进行着一场事关种族生死的剧烈战争。
虽然《昆虫总动员》(英文原名Minuscule: Valley of the Lost Ants,失落的蚂蚁谷)的所有主人公都是昆虫,而且通篇没有人类语言对白,但人们很容易从它想到托尔原著、彼得·杰克逊导演的《指环王》,尤其是红蚂蚁和黑蚂蚁两大阵营分别居住的壮观城堡,很有阴暗幽深的魔都和光明之巅米那斯提力斯城的意思,不过,虽然在真正的自然界,贪婪的红蚂蚁一直就是勤劳的黑蚂蚁的死敌,它们从来就以抢夺黑蚂蚁劳动果实营生,但真实的蚂蚁世界里,要被冠上“最坏”的其实还是白蚂蚁――所以,看到本片中红蚂蚁被定义为正邪对阵中的邪恶一方,再看到他们直线深幽的蚁穴、严格逼迫的秩序,以及好战嗜血的个性,很容易想到这里的红蚂蚁更像是法国人偏见里的当年曾令整个欧洲战云密布的前苏联,而非纳粹德国。
当然,这只是一种意像里的神似。
我很惊讶于当下的法国电影界仍然有如此出类拔萃的创造力和完成能力,可以使这样一个完全表现昆虫故事的电影既不需要人类语言的对白,也不需要人类的文字提示,而只需要一些简单且有明显个性区别的“咕咕咕”和“嘀嘀嘀”以及“哒哒哒”就足以简练、精准地表现剧情了,还能展示个性,甚至是某些角色的内心世界,可以说,对此创意的完美完成代表了法国电影工业深厚成熟的制造能力。
我相信,这绝不仅仅靠强大的投资和雄厚的票房就能成就的,美国在许多年前也拍过许多昆虫题材的动画电影,但说到创意的新奇和完成的出色,无出此部蚂蚁电影者,这或者会给更多看似朝气蓬勃的中国电影人以激励、以借鉴和以清醒。
一只刚刚学会飞翔的小七星瓢虫从始至终目击和参与了这个其实以蚂蚁群为主体的故事,其实,这只七星瓢虫的视角代表了我们人类作为观众的视角,或者说人类观众通过这只七星瓢虫,很容易看明白和进入这个故事,说到电影的创意,这只七星瓢虫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影片以“夺粮”和“战争”分为上下两部分,比较而言,上半部分更为创意十足,给观众惊喜不断,黑蚂蚁的抢粮队和红蚂蚁的斥候队(侦察兵)分别据有一只饼干盒和一只一拉罐,它们越过高山、渡过大河,你追我赶,其过程流畅之至,令人目不暇接,配合上时悠扬、时急进、时惊慄的画外音乐,虽剧情简单,却相当引人入胜;下半部分,红蚂蚁的大举进攻和黑蚂蚁严密防守,无论从战斗场面还是战争策略,都显著借鉴了《指环王》,但这毕竟是场没有人类语言的昆虫之战,太过复杂的内容和太过复杂的手段都要被过滤掉,所以,最后是一盒火柴决定的这场战争的成败,黑蚂蚁们用它们引燃了多颗“核武器级别”的大爆竹,最后成功击退了敌人。
若有心,你可能会注意到,虽然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却没有任何的短兵相接的肉搏战,我觉得创作者的这种安排应该与本片将更多面向儿童观众有关。
虽然有了下半段的惨烈攻城之战,但《昆虫总动员》全片那种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浩荡的万物和谐的魅力仍然没有丝毫减弱,从这个微观的蚂蚁世界放大到整个法国南部,通透的镜头里凝聚的都是人类对自然的热爱。
《华严经》里早说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虽然今天的人类看似已经掌握了前人甚至想像都不敢想像的科学技术,但对我们自己生活着的这个世界的观照,我们比几千年前的前人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进步,在科技手段观察下,蚂蚁群本来就是一个组织严密、岗位明确和目标一致的独立世界,而诸如此类当他们被赋予影像之后表现出来的世界,是不是比实际的更为高智和更为深刻?或者却相反呢?
我也在找答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