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大数据未必有真民主

(2013-04-12 12:25:14)
标签:

盛大编剧公司

大数据

司马平邦

杂谈

分类: 蓝话:理想一直为我所爱

有大数据未必有真民主

司马平邦

刚刚,以揭薛蛮子假面和“潘任美”真相成名的王小石头儿,又被微博网站给禁言了,并且有真名实姓的网站领导堂而皇之地出来承认自己就这么干了,你能怎样?

4月11号,盛大文学网出巨资在北京成立了一家编剧公司,老板侯小强在成立仪式上以美国著名的政治连续剧《纸牌屋》为例阐述了这间新成立的手握10亿人民币的中国新式编剧公司的未来,表示编剧公司将依据“大数据”,以全新模式来创作电视剧本。

《纸牌屋》是美国在线视频租赁公司NetFlex分析了3000万次用户体验后决定花1亿美元购进版权进行全新改变的作品。NetFlex公司分析400万条用户评价,300万次用户搜索操作,及用户观看视频的时间和使用终端等数据,最终确定改编《纸牌屋》。

侯小强还从4个方面讲述了依靠“大数据”进行电视剧本创作的可靠性:

第一,160万人的作者基数。

第二,文学作品经历严格的数据检验。

第三,我们的小说出版模式和影视改编模式与大数据理论天生匹配。

第四,盛大创新院可以为文学提供支持。

而《纸牌屋》的内容,是一个冷血无情的美国国会议员及与他同样野心勃勃的妻子在华盛顿高层当中运作权力的故事,是部标准的美国政治剧集。

有意思的是,其实,无论是薛蛮子的假面,还是“潘任美”的真相,此际,也正是中国互联网上的“大数据”,但让人又搞不清的却是一个个勇敢质疑之的人们正被一个个禁言,甚至销号――我只是想说,有“大数据”,真未必会有真民主,还可能是真独裁。

故,盛大编剧公司想纯粹依赖所谓“大数据”创造中国《纸牌屋》现象的愿景还有许多事没做。

说到底,在民间层面,尤其在互联网上,话语权在十几年前被数字技术“解救”出来之后,以海量数据为标志的网络民主一直存在且成长,而且其对传统媒体的话语权正进行着不可逆转之毁灭,客观地讲,现在互联网话语权已经成为中国的主导,但很可惜,它离真民主还有相当之长的距离。

是不是真民主,要看话语权是不是掌握在真信仰民主的人的手里。

而有时,“大数据”若被用来独裁地保护一少部分人的民主自由,可能就是对另一大部分人民主自由的剥夺。

其实,我要说的根本不是什么“大数据”,更不是民主自由,而是人心。

盛大编剧公司成立,陈天桥下了血本,甫一出世,即力邀国内外一流编剧、导演出任“编剧导师”,如芦苇、海岩、王宛平、高群书、王兴东、史建全、陈彤、张薇等都现场接受了“编剧导师”聘书,他们将对公司业务与编剧技巧等给予建议与指导,而首批签约达到100位新编剧,他们将有向“编剧导师”当面学习的机会。

但在我看来,正如这些现在被称为编剧导师的人们,其实人人也都有曾作为一颗数据微粒存在的过往,盛大编剧公司这家将明确要依据“大数据”意志前行的新型创作机构未来还必须要在浩渺庞杂的草根大数据与上述导师们的精英意志之间再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并且――并且更重要的――是最终不是他们改造了大数据,而是大数据会改造他们,所以,到底谁是谁的“编剧导师”,现在还真不能就下定义。

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完美结合才能更正向地改造生产力,盛大编剧公司志于把中国电视剧创作就此引入“大数据”时代,实在善莫大焉;且以中国现行的互联网之人群规模和生产技术看,已然走到全世界的前列和最前列,但另一面,关系这文学生产力最要之劳动者――那些创作方向的决策者、创作过程的执行者,以及他们手里掌握的创作原则,若然仍掌握在传统精英的手里,则正如现行的“大数据”互联网仍不会自动带来真民主一样,凭“大数据”想改造中国电视文学生产力的愿景还需要在其它更多方面做出努力。

但也可能,这就正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真正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