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青傅晶司马平邦文化 |
分类: 诗话:不必言说自多情 |
难忘周萍的一双眼睛
司马平邦
《知青》的服装设计,可以归入性能价值比最高的一类,那个灰蓝与军绿的年代,那么一群已经被政治符号化的人物,甚至服(装)化(妆)道(具)里的前两者已经到了可以能简即简的程度,做繁了反倒显得假。
文革时代,全国人都以军装为最美,再配合上灰蓝干部服,外加一点点算是民间风格的便装,就成了那群叫做知识青年的人群的所有披挂,我留心过,表现1970年代生活的《知青》里的服装种类甚至比表现1940年代生活的《永不磨灭的番号》的服装种类还要少些。
不过,军装、干部装,穿在男知青们身上,尚能对付,因为那些服装本来就是极端男性化的,而穿在那些正值人生芳华的女知青们人身上,并再以当下的审美观视之,简直是对女性美的侮辱――这就是剧中几个女主角,尤其是作为第一女主角的周萍的饰演者傅晶面临的最大障碍:穿着如此简单、臃肿、死板、丑陋的衣服,化着几乎看不出或者需要比真实更为粗糙的妆容,另一面还有表现出即使是当今的观众也要看后心灵为之震憾的美丽和性感来。
我相信,看后《知青》的观众对女主角周萍到底穿了什么衣服、化了什么妆一定不会有太多印象,相反,在最初周萍勉强留在七连却未获得兵团战士资格,照集体相时,她只能借用方大姐(杨圣文饰)的旧军装跟一群着新军装的姑娘们合影,看到那里,只那种简陋的对比,已然简陋到令人伤心。
但,我又相信,看过《知青》而记住周萍这个美丽上海女知青的观众,也一定会对她那双极为传神的眼睛过目不忘,那是一双不但会跟剧中的人物说话,也会跟剧外的观众说话的眼睛,一双现在影视作品中非常少见的眼睛。
或者,是简陋的服装和简单的妆容,让傅晶出色的“眼技”有了施展的机会,她用的一双灵动感人的眼睛将丢失在简陋的服装和简单的妆容里的全部关于历史、人性和情感的东西都找了回来,且只多不少。
尤其是当周萍“落迫”山东屯,成了村支书梁喜喜“可以改造好的子女”的对像时,她不得不用绝望、等待和希望的复杂心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命运,并最终改变了命运,尤其是她与梁喜喜(岳虹饰)四目相对,那一双眼睛的魅力,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除了贯穿全剧的“眼技”,我个人对周萍的表演,还有两处也格外喜欢,一处是知青们回城探亲,周萍因丢钱包晚到,躺在小针红旗旅店里的赵天亮(唐曾饰)已然高烧不退,那是一次半带激动又半带伤心的重逢,故事并没有给两人任何高调的语言和动作,但情绪的高潮已经在观众的心里滥泛成灾,因为他们在画面上的表现远远不如观众对他们的内心期待,或者说,是他们平淡的表演,让观众内心感动无比。
还有,是赵天亮带着七连一班到边境线上持枪巡逻,那是一个被创作者实验性地试图稍稍脱离开文革的政治性方向而靠近人与自然关系的漫长段落,茫茫雪原中,一个柔弱的上海姑娘每隔20天左右就要踏上孤独的旅程去看望边境线上八九个艰苦中期待的小伙子,间中还有一条叫娜佳的俄罗斯狼狗和一只叫小白的兔子的插曲,这时,严峻的社会和艰苦的生活都暂时退到其次,无论是风雪还是阳光,抑或是春暖花开,周萍与赵天亮的爱情被巧妙地放置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宏大而细微的关系描述中描述,唤起的也都是观众们对这一段日子的留恋,在那种美好的氛围里,有那样一个美好的爱人,她或他每时每刻都在期待着你,且你们每时每刻的情感又都是这美好自然不可离析的一部。
这感受,直到那位叫做沈力(王超帏饰)的北京知青终于画出一幅以周萍为原型的《圣母哺乳》油画后,为这段自然与爱情的完美结合沉迷的我们才真正明白,这个故事的底色是青春和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