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虎口》把“乱播”变成流行指标

标签:
杀虎口白朗民族主义司马平邦娱乐 |
分类: 白话:全是大实话 |
《杀虎口》把“乱播”变成流行指标
司马平邦
张磊和李光洁,犹如李云龙和楚云飞
白朗,新一代的李云龙
小日本的战斗意志一样得到尊重
继《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后,《杀虎口》又杀进所谓电视剧“乱播”大战里。
从3月31日起,《杀虎口》正式登陆荧屏,山东、江西、安徽、云南四大卫视同时首轮播出。新闻里说,为了《杀虎口》四大卫视间的勾心斗角同样惊心动魄,云南卫视在《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播出中尝到了甜头,不但抢先零点首播,还每天在非黄金时段10集联播。山东卫视紧随其后,疯狂程度不亚于云南卫视。此举引发安徽卫视、江西卫视强烈不满,而电视剧制作方上海银润影视则表示暂不回应。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所谓的“乱播”应该是“复播”,即一部电视剧同时出现在几家电视台,每家电视台的播出行为也都是有与制片方协议支持的,所以,一部剧集的复播频率或者可以看成它流行指数的短长。
《杀虎口》和《我的团长我的团》相比,一个最大的不同是后者动用了上千万的宣传资金才制造了“乱播”,而《杀虎口》虽然开始比“鬼子进村”还要悄没声息,“乱”起来却一点儿不逊色。
而且,为了《团长》,广电总局特意出台的禁止“乱播”的政策似乎也对《杀虎口》无能为力,因为《团长》的违规纯粹源于电视台的恶性炒作,而《杀虎口》的遍地烽烟则是种自然选择。
好剧谁也挡不住。
《杀虎口》就这样让“乱播”一下子又成了流行指标。
《杀虎口》讲述的是抗战时为了一批庞大的南洋军火,八路军、晋绥军、日本人、土匪纷纷投入了一场“绞肉机”式的战争的故事,一个“爷们戏”,有网友称:“每天一打开电视机,几个台都是《杀虎口》,一看到白朗(李光洁饰)和他的兄弟们杀鬼子,心里这个痛快。”
杀虎口这个名字,我早就听说过,本是山西长城边上一个重要的关隘,现在已经成为户外爱好者们向往之地,很大原因在于抗战时期此地亦是中日军队之前搏杀激烈的旧战场,曾有许多惊天动地的故事发生,我亦相信《杀虎口》播出后,这个关隘在户外爱好者心目里的“升值”会更迅速——但这部电视剧其实只是以几个中国和日本军人个体的角度出发观照了整个抗日战争,以及那种极端状态下的人性善恶,虽然电视剧的总时长要超过30小时,但诉诸的意思是单纯而强烈的:
民族主义大旗下的同仇敌忾。
看样子,这正好可以作为正在流行的那本《中国不高兴》的粉丝和反对者们讨论的新话题了。
更与将要于月底上映的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形成强烈对撞。
《南京!南京!》讲的是一个日本军人在南京大屠杀的经历中的良心发现,是压榨于如三山五岳之重的大屠杀之下一块方不盈寸的点滴人性,至于这点滴人性是导演陆川通过查阅浩繁博大的大屠杀史发现的,还是他凭着股矫情的精英意识生造出来的,就谁都说不清了。
而《杀虎口》的故事虽然有许多抗战故事的影子,但其类型化的拔高也颇为明显,如剧中的白朗、钱嘉皓和孙打铁这样充满民族主义,不,是中华民族主义气质的英雄故事,在现实中,即在几十年前的抗日战争中,相信也是很难遭遇得到的,势必要深悉中国电视剧尤其是抗战题材剧集的创作规律,如英雄模式、爱情模式和动作模式,才能让坐在电视机前天天追看的中国观众心悦诚服。
《杀虎口》的编剧兼导演徐纪周为此有过一番颇有新意的解释:
“每部电视剧都有相应的受众群,《杀虎口》观众爱看,说明了这是一部通俗的革命剧,他更容易被观众理解。同时,剧里面的人物也更容易感染观众,这正是我想要的。”
通俗,即流行。
流行,即叫好叫座。
所以,当我看过《杀虎口》的第一集,看到白朗徒手干掉六七个日本兵的那一大段,忽然很为《南京!南京!》的前景担心起来,与《杀虎口》受憎分明快意恩仇的价值观(也可说是民族主义的)比起来,《南京!南京!》让人想像不出它是由哪个国籍的导演拍的,也想像不出它是拍给哪个国家的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