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给孙东东和“范跑跑”的礼物
(2009-04-08 14:35:26)
标签:
钱文忠孙东东范跑跑文化 |
分类: 人话:关于某一个人的话 |
钱文忠给孙东东和“范跑跑”的礼物
司马平邦
孙东东说老上访户99%有精神问题,都是偏执狂;他还说,把这些疑似精神病患者送进精神病院,强制治疗,是为社会好,也是保障了他们的人权。
这倒让我觉得北京大学疑似精神病院,居然让孙东东这样的病人出来当北大司法鉴定室主任,或者这是这所中国所谓一流大学施得的体验式教育?
现在,中国的大学教授们口无遮拦已经司空见惯,但到孙东东这样满嘴喷糞的病症程度却还是第一例,他代表了中国失败的大学教育的最新失败动向。
前几天曾写过一篇博客叫《如果我有谷超这样一儿子》,谷超现在是一个高中生,他大胆提出学校教育除了设“师范”还要设“家范”――给家长们上果,告诉他们如何当家长,谷超还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孩子放学回家,结果发现妈妈正在邻居家搓麻将。妈妈斥责孩子:“看什么看,回家学习去!”等妈妈回家,发现孩子正在和小伙伴搓麻。妈妈大怒:“小小年纪不学好!谁教你打麻将的?!”孩子委屈地说:“我不正在学你打麻将吗?”
现在,孙东东先生终于在网络上的强大反对声压力下向被他圈定为“99%有精神问题”的“老上访户”们倒歉了,但这只能证明他是一个承受不了被世人唾骂的滋味的人,而并不能证明他就此认为老上访户们并不是“99%有精神问题”,或者倒歉之后他会在心里添上一句现在上网的“99%有精神问题”也未必。
而且,谁又能去追究孙教授之前在课堂上对那些老上访户们精神倾向的否定呢?他的学生们会不会因此而认定那些老上访户们真的“99%有精神问题”呢?
一个代表国家司法学术高端水平的专家,不从健全法制改革弊政上下功夫,反过为大骂那些本来就要受到法律保护的老百姓——这位北大的司法专家以“99%”式的技术性分析否定了中国大量存在的“老上访户”,更透着的是中国在教育及司法领域道德治理的绝望,说明我们这个曾经天天浅酌低唱着“人之被,性本善”的民族,在这群教授的培养下正在向“人之被,性本恶”疯狂跃进着。
别小看“人之被,性本善”这6个字,它可是中国古代那个“和谐社会”的治政治法治人的思想基础,如果把人人都假定成可能的精神病患者,那也就不存在用人本的思路对待国民,还“和”个什么“谐”呢?
在电视上看过上海复旦大学的钱文忠先生大讲而特讲《三字经》,昨天路过郑州火车站时看到百家讲坛推出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卖得很火,不过书摊的主人讲卖书的都是南来北往的普通老百姓,忽然想到是不是中国的大学里有必要把这本关于《三字经》解读的书列为重点课程,而且中国所有的小学和中学的老师们也有必要重新温一温大宋时代我们某位或某几位老祖宗为后人书写的这份“人之初,性本善”。
现在的中国人,需要重温《三字经》的人群多得真是“罄竹难书”,这也是我细细读过这本《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后的一个突出体会,《三字经》当年把那么多中国传统沿袭的道德劝谕一古脑化成3000多个字作为一种填鸭式的人生必修课本捆绑在所有中国人的成长史上,或者在潜移默化里,在这个民族的民族性里就沉淀了厚厚一层的DNA,而现在,孙东东们就是那些拿着小刀贴着骨头要把这层沉淀生生刮下去的人,所以,他的这一句话就让所有中国都觉出疼。
估计疼得最重的是还是这位解读《三字经》成名的钱文忠先生。
除孙东东外,我认为去年汶川大地震时弃学生而逃并以此为荣,甚至扬言即使当时有老娘在侧仍要弃之而溜之大吉的“范跑跑”是第二个必须读一下钱文忠先生的这部《三字经》解读版,范先生(美忠)和钱先生的名字里虽然都有一个“忠”,但很明显他们所要“忠”的对像已经大不同了,范先生和那么多对范跑跑的行为持支持态度的人或者对“范跑跑”被无数人指责一直没有想明白,可能钱文忠先生也会给他们一个准确答案。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钱文忠先生对这段话的解读好像就是跟范跑跑说的:
那这种认为“首孝弟,次见闻”的传统教育方式在今天的社会还能否适用?作为父母又该侧重培养子女哪方面的能力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按《三字经》的讲法一个孝顺的人对长辈孝敬的人,一个对兄弟友爱的人,不大可能是个坏人,这是《三字经》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如果你真正的孝顺真正的友爱,接下来我可放心地教你知识。如果你是坏人教你知识这不是为虎作伥吗?所以中国传统教育首先强调人的品德、道德要过关。在这个基础上人的知识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因为你会去做好事。传统中国教育认为,知识的传授固然非常重要,但时代是进步的时代会变迁的,而知识总归是有过时的一天。就好比我们小时根本没电脑,小时读书没电脑在打算盘呢,到了初中高中有了计算器,见到电脑是很晚的事情了,但现在的孩子上来就学电脑,小学就开始学电脑。这说明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具体的知识内容,但传统中国更重视的是永恒的内容。哪些是永恒的?“孝”和“弟”就是永恒的,“孝”和“弟”是不会随时代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孝和悌是永恒是不应随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它应该是作为人都有的,不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应该是人人都具备应掌握和理解的东西。康熙年间有个学者李毓(玉)秀写了部书叫《弟子规》,也是三字一句。里面就有“有余力,则学文”。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教育是首先要“孝”要“悌”。应该首先把精力心思都放在“孝道”和“悌道”上,如果有余力再去学文。前面两个都没做到没做好,后面学了也没啥好处。这是《三字经》所告诉我们的真意。
现在,中国人堆里无耻的人太多,最可怕的是中国教书的人里,这样的人也是乌泱乌泱,而我更相信出了孙东东和“范跑跑”的北京大学绝不是盛产这样无耻教书人的“独家”专业学府,可能即使钱文忠先生的这本书发行1000万册,对改良中国的这种无耻现状仍然是杯水车薪。
但再不治,真的就病入膏荒无药可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