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刺杀希特勒》:解读历史还是质疑历史?

(2009-02-27 23:07:15)
标签:

刺杀

行动目标希特勒

施陶芬贝格

司马平邦

娱乐

分类: 白话:全是大实话

《行动目标希特勒》:解读历史还是质疑历史?

司马平邦

《刺杀希特勒》:解读历史还是质疑历史?

海报,阿汤哥在耍酷

《刺杀希特勒》:解读历史还是质疑历史?

这张照片有意思,百分百的男人戏

二战后期执行刺杀希勒任务的德国军官有一长串名字,克劳斯·申克·格拉夫·冯·施陶芬贝格,这个名字也记载着他的家族曾有过的辉煌过往,但真正让这个家族最放光芒的还是施陶芬贝格自己,在1944年7月20日这一天,他一度让无数德国人相信他才是未来德国的领袖,虽然刺杀希特勒的行动很快失败,施陶芬也很快被处决,并被化骨扬灰,但这部叫《行动目标希特勒》(又译《刺杀希特勒》)的好莱坞电影并没有把他的刺杀行动解释为一次热血青年的拍脑门冲动,而是刻意以更低沉的调子深刻抒写了施陶芬贝格和他身后一群不堪暴政的精英德人有理智有主张的幕后策划。虽然电影的投资人兼男主角是好莱坞大明星汤姆·克鲁斯,但电影刻意回避好莱坞式的剧情风格的痕迹明显,把大量的篇幅留给为观众讲故事而不是制造悬念上。

但在这段貌似缺少悬念的讲述中却设置了一个更大的悬念。

历史上的施陶芬贝格与德国元首希特勒有相当多的机会“碰面”,这也是为什么他能成为直接刺杀者的原因,一个和希特勒有许多会面机会的主演足以撑起一个更为戏剧性的电影,而只要为阿汤哥找一个演技出色的希特勒饰演者,凭着人们对这个魔君的好奇,电影完全可以朝另一个方向进展。

不过《行动目标希特勒》却有刻意规避这种可能性的嫌疑,电影对施陶芬贝格的活动铺述得细致入微,却少见地把一个可以吸引巨量票房的希特勒部分削弱。电影里的希特勒是一个只偶尔发一下火平时都阴郁寡言的驼背中年人,走路说话更没有什么个性,眼睛里更没有那种电影上大坏蛋头子们才有的狡黠和诡异,希特勒在电影中数度露面都流露出导演不想让他给人留下太多印象的企图,最让人不可思议的事发生在最后阶段,法西斯头子戈培尔颤颤巍巍地把一部黑色电话交给受施陶芬贝格之命前来逮捕他的军官时,里面只飘出的一种声音就让那个对戈培尔气汹汹的德军军官改变了主意,但那个声音难道真的是希特勒的吗?

电影还用戈培尔向嘴里塞进和掏出巨毒准备自杀来表示连这位希特勒身边最知近的“战友”对于那个电话中的总统也不完全相信或有信心,他把电话交到那个军官手上时的脸色就像一个赌徒在掀开最后一张牌。

史载,希特勒一生躲过无数次的暗杀,而有据可查的他的替身就有14个之多,甚至连斯大林也不相信最后焚尸于狼穴的那个希特勒真的是希特勒本人——而当你引进希特勒替身的“概念”后,可能又会出现两种结局:第一,希特勒一直活着,后来在拉丁美洲某个小岛上终其一生,这是最多被传说的;第二,希特勒早就死了,死于施陶芬贝格或者更早的暗杀中,是有人在背后操纵着“希特勒替身”发号施令主导着德国。

而《行动目标希特勒》也只是用这种方式对电话里的希特勒声音表达质疑,这是纯粹西方式的著史手段,与东方人著史务必理清史实甚至会虚构设计史实不一样,西方经常以质疑的方式罗列,亦叫作写史。

施陶芬贝格和他的战友们,史载有5000到7000人死于“瓦尔基里”行动失败后纳粹德国的疯狂报复,但电影里,无论是对他们的审判还是对他的行刑,都没有出现希特勒本人的影像声音,他更作为一种让人恐惧的形而上存在着;看完电影,我也不禁要问,施陶芬贝格上校和他的同谋者们,还是所有的德国军队,难道就不存在被黑色电话里的那个声音欺骗可能的吗?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除了在正面抒写施陶芬贝格的“瓦尔基里”计划“阳谋”之外,还埋着一个来自“希特勒”这个符号的“阴谋”,而那5000到7000位德国精英并不一定是被希特勒本人打败而是被“希特勒”这个符号打败,被一个但凡听到声音都令人毛骨竦然或者肃然起敬的“概念” 人打败。

这是一个真正的历史悬念,《行动目标希特勒》的功劳是提出了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