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文理科”的说法本身就是扯淡
(2009-02-13 07:38:57)
标签:
取消文理科司马平邦教育 |
分类: 白话:全是大实话 |
“取消文理科”的说法本身就是扯淡
司马平邦
前几天参与北京广播电台的“博文天下”节目,主持人育昆,而另一个嘉宾居然是王小东,巧不巧。
节目的主题是讨论“取消文理科”。
据说,本学期开学前三天,教育部在其官网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在20个重大教育问题中,最受社会关注的便是“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又据说这个“取消文理科”的建议直接来自于一位教育学家,名字我没记得。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弱智的建议弄得上至教育部下到老百姓都哗然大动,网上的争吵也不少,听说现在不取消文理科的意见占了上峰――这是我早就预料到的嘛。
那些专家给出的“取消文理科”的原因,即现行文理科分班的高兴学制对下一代人的危害程度,让这件“取消”乍一看来甚至比“取消”三聚氰胺奶粉更为紧迫和必需,简直现在的中国教育就是饮鸠止渴而已――如果用被刻意强化的论据来求证一个论点,那么这个论点也是刻意强化过的,它还符合现实逻辑吗?
“取消文理科”的这个“取消”在现在的情境下就是扯淡逻辑,某些人看不惯的事就取消,那我还想取消教育部呢,中国的教育部,一会儿叫国家教委,一会儿叫教育部,换来换云好几回了,是最典型的折腾,每改一次名字,从北京到地方,一挥而就,给了许多标牌厂赚大钱的机会,这就是“折腾”。
而我根本不想和许多评论者那样计较于对“取消文理科”这件事的正反判断,即到底是“取消”还是“保留”,而更愿意跳出这个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述:
一,取消,看不惯就干掉,这种思维本身是错误和不可取的,其实何止教育,中国和中国人现在要学会摒弃“改革”成性的惯性,而趋向“改良”,教育家们更不要都以当改革者为荣,改革,改变和革命,应过渡为改变到更优良,即在最现实的情况下让教育效果更佳,没有人即使是教育部长也没有资格拿全中国的教育当实验场,要“改”就要“良”,其实这种道理同样适合于其它领域。
落实到文理科学制上,一上来就怀疑一种被沿用了几十年的制度的合法性,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不具合法性,所以,如果要“改革”文理科,也只是在“改良”的方向上进行。
二,关于执行能力。前几天在哈尔滨遇到当高中老师的同学,谈到目前的教材改革,都认为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教师的执行能力,这才是现行教育急于突破又无法破的瓶颈,太过显著的教材变化,需要更多的掌握新教材的教师的支撑,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教师,所以,中国的教育改革,微观到高中文理科的分科,也要切实从教师的整体执行能力出发,至少我相信以现在的长期的文理科分班的惯性,取消文理科之后的高中,一下子就找到那么多胜任之老师并不多,而现在的老师本身全都是“文理生分科”教育的结果,何况又无法证明“取消”之后的方案并不就是最好的。
所以,一轮新的教育方法和学制的改变首先要着手培养教师力量,打个比方,现在的高中素质教材中有张爱玲的章节,但现在的高中老师上学时这个作家本身就是个禁区,一下子让他们讲好张爱玲,九成就是扯淡。
三,教育改革或者教育改良,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高中阶段取消文理科开始的行动在整个教育体系里是拦腰一刀,肯定是个半拉子行动,不会有好结果,而现在真正需要做的是以小学教制为改良初始地,从小学开始新的教法改良,以实验性的方式设计适合小学的新教育方案,把之前缺欠的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小学课程,治标不如治本。
四,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把学生变成一个龟孙子一样的课本奴隶,比如上个月在美国残忍杀害自己同胞的那个心理有大问题的朱海洋博士(压抑、短见、变态、禁欲),还是培养健康、善良而自信的中国公民,这才是个大问题。中国的教育不应在难度和花样上进行所谓“改革”了,不能再做加法,而是做减法,把更多的自主时间、自由空间留给学生,让适龄的小学生、中学生们有一个健康、宽松的成长环境;据我的同学讲,一个省组重点高中的高升学率的代价之一是每年有十几个被新教材和新教法逼成精神病的孩子,你再云看着现在孩子们的“疲劳处境”多令人心酸吧。而一个在社会上能“混”得开的人并不是现在的中学课堂上可以完全培养的,那种自由的个性和独立的意识是最重要的公民品质,但这正成为中国目前的中学教育要打压和剥夺的目标。
请中国的教育家们对我们更需要自由、快乐成长条件的孩子们高抬一下贵手。
还要用一下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