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境前后的冯小刚

标签:
冯小刚非诚勿扰司马平邦文化 |
分类: 人话:关于某一个人的话 |
化境前后的冯小刚
司马平邦(发表于[南航周刊])
·1·
1月6日夜,在北京世贸天街一间巨大的多功能厅里,华谊兄弟公司为冯小刚的贺岁电影《非诚勿扰》举办盛大的庆功会,主持人经纬先揭开的票房数字板是截止2008年12月31日总票房2亿3千万有余,华谊兄弟大老板王中军解释说,每到这一天,华谊兄弟公司的财务人员都会多加上几小时的班,然后全年封帐,象征着一个财务年度的结束,所以,即使在公司内部的2008年票房统计表上,冯小刚的这部新电影的票房也只能名列吴宇森的《赤壁(上)》之后。
但显然那天冯小刚对此数目毫无准备,虽然在此之前他曾咬牙跟媒体说自己的这部电影过1亿5千万应没问题的,然后上映之后超好的票房势头扰乱了他的判断,庆功宴开始之前,他逢记者问就说,《非诚勿扰》的总票房过了3亿,不想主持人开出来的却是2亿3千万,2亿3千万还不如上岁的《集结号》给劲呢。
好在,不过十几分钟,主持人又拎上来一个大信封,红色的,告诉冯导,这里面才是截止昨天(2009年1月5日)《非诚勿扰》的最新总票房,这回冯小刚再不敢信口大话了,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如释重负地读出:302,790,119元(人民币)。
台下的许多人也为冯小刚长舒了一口气。
如果记者今晚回去写冯小刚自吹自擂《非诚勿扰》票房过3亿,但庆功会上开出的票房纪录却只有2亿3,这会又是明天娱乐版上的一则快事,吐沬星子也得把冯小刚淹个半死。
所以,那天晚上,许多人看到了冯小刚少见的兴奋,他主动跑到几张嘉宾和记者们的桌前敬酒,遇到著名的体育评论员李承鹏时忽然兴之所至狂侃上了一段中国足球,搞得那些扛着摄像机跟拍的电视记者不知道这段录上好还是不录的好。
李承鹏在上一部冯小刚的电影《集结号》公映之后写过一篇“冯小刚离大师只差一步”的评论,估计不会是部很专业的电影评论,但也相信那句话击中了冯的心,我相信一直标榜自己草根和平民派的冯小刚如任何一位中国导演一样,都有着那种可以登堂入室从草根晋身大师的梦想,虽然人们一抬头一低头想到的冯小刚都是那个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乱讲“何为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衰运老师,但面对现在这个轻松越过的3亿人民币票房新纪录,你又不能不承认,其实,现在,在他的电影世界里,他已经化臻入境,已非当年那个跟在王朔等一众的顽主后面做美工的冯小刚了。
当然,这些的代价是,现在的冯小刚正进入50岁人的行列,用古人的话讲,这叫知天命之年。
似乎冯小刚个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那天晚上的庆功宴,他站在台上,说得最动情的一句话是送给华谊兄弟老板王中军和王中磊的,他说:“我现在终于可以站在这里对你们说,我对得起你们哥俩了。”
他真有点儿醉了。
·2·
其实,2008年初冯小刚在《集结号》之后本来准备的电影根本不是这部《非诚勿扰》,而是江湖上风传了许久的《贵族》,在去年《集结号》大团圆后的一次庆功聚餐上,冯小刚当着许多媒体记者的面向葛优透露其在《贵族》里的新形象,一个道行高深又道貌岸然的大骗子,其实这样的角色,葛优在《天下无贼》里演过,在马俪文的《桃花运》里也演过,但既然是冯小刚导演说要再演一次,所有人就都很期待葛优能把这个“新黎叔”演成什么样。
连葛优自己似乎也不关心自己的这个新角色到底是什么样的,而更关心冯小刚对这个角色的设计,他如何设计,他就如何完成,他只按着他的设计来,他的设计也只有他能完成,这么多年的合作,已经让葛优养成一种习惯性的信任。
我忽然想到陈凯歌在《无极》里让张东健说过的一句台词:跟着你,有肉吃。
所以,当《贵族》的剧本在送审之后出现问题后,没见什么太多争执,葛优又跟着冯小刚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另一部电影《非诚勿扰》的创作,我相信以葛优这样的身份,拎着钱找他拍电影的可以排出一里地,但冯葛之间牢不可破的合作关系也让人见识了什么是冯小刚电影之外的功夫――哥们儿义气,或者也可以说士为知己者死。
冯小刚自己说这部《非诚勿扰》是生生憋出来的。
因为《贵族》因种种原因搁浅,因为他不能不在年底为观众拍一部贺岁片,因为华谊兄弟的老板王中军老对他说,他应再拍部喜剧片。
其实现在看由香港人彭浩翔编剧的《贵族》的搁浅也是很正常的事,如果把“创新”当成电影最高的艺术标准来追求,擅拍京派喜剧的冯小刚让一个擅长港派喜剧的导演来写剧本(彭浩翔做过的剧本有《AV》等),或者就是冯向自己提出的一种创新挑战,在《贵族》剧本送审不能通过之后,冯小刚也在私下场合承认自己对香港电影的那种过度的喜剧方式虽然欣赏,但很难认同,而且我相信也难以把握,弄不好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事也可能发生,活到人精儿的冯小刚放弃《贵族》的举动一直无人重视,但从之后大收票房的《非诚勿扰》一轻喜剧方式来看,知天命之年的冯小刚似乎真的走到了那种可以“顺着拍、怎么拍怎么成”的大师时期。
2008年8月,一个机会我在杭州也见到了正在此地拍摄《非诚勿扰》的冯小刚和葛优,那时的北京正是奥运鏖战,全国人民都盯紧电视机前数中国的金牌总数,冯小刚也不例外,他对中国足球的关心是最最由衷的,而且中国足球的倒运多少会影响到他的工作情绪,所以,本来约好是聊聊电影聊聊这部让大家去里雾里的《非诚勿扰》的,没想到说上10句话,冯大爷又跟大家讨论起中国足球来。
一说到足球,我觉得他却是个地道的北京球迷,他们从来不会站在什么高瞻远瞩的位置上去俯视足球,而是一律的痛心疾首欲罢不能发泄自己的愤懑,或者从这种表现上也可以看出冯小刚当时对的这部新电影的“不用心”。
剧本是他自己写的。
但许多情节是他随时加上去的,只要他觉得好玩。
相反一旦投入电影拍摄,葛优倒是专注得多,就是在吃饭时他也会忽然想起跟导演探讨一下电影中这个叫“秦奋”的角色的表演方式,不过他得到的回答总是导演也没完全想清楚呢,看着演吧。
《非诚勿扰》拍的时候,正是中国形势一片大好好得不能再好的时候,阳光灿烂自不必说了,所以葛优在电影中的恋爱就谈得很舒服也很洒脱,但电影拍完,进入后期时,全世界都被金融海啸卷到,一种抑郁和折磨的气氛进入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看到电影到最后那个曾经靠当海外资本代理人过着奢华生活的范伟一蹶不振,拿着葛优卖给他的分歧终端机几乎跳海,但冯小刚还不忘最后给范伟留一条后路,最后他通过分歧终端机看到了未来――股市飘红财富暴涨的华丽景像,这一段不管是不是合乎电影情节本身的需要,但在《非诚勿扰》上映之时,它也确实深深打动了观众们的心。
这就是冯小刚兴之所至忽然决定一定要加上去的,虽然这可能损害剧情的合理或者那种纯粹的文艺气质,但我个人觉得是用又一种真诚取代了故事,它忽然让人走出电影的情境,从秦奋和梁笑笑随遇而安的爱情故事里读到一种安慰,读到了冯小刚拍电影的真正目的。
·3·
霍元甲的拳法叫迷踪拳,迷踪拳的拳诀是“随心所欲,顺其自然”。
这或者正可以用来形容冯小刚的这部《非诚勿扰》,这也是他的这部电影达到的新境界。
不急切,不矫情,不强迫――他相信你能一分钟也不愿错过地往下看,但他并不急于一定要把你感动成王八蛋;当秦奋(葛优饰)最后从风险投资人(范伟饰)那里用100万日元买回自己发明并以200万英镑卖给他的那个所谓“分歧终端机”时,观众可能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另加上这一段?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结局不是挺好的吗?干嘛又拉来这个死胖子煞风景?
从金屋美眷坐享富贵的范伟到痛苦流涕几欲轻生的范伟,这个死胖子的遭遇咋这么像2008年的你、我、他呢?
看这部《非诚勿扰》,如果要对号入座,许多肯定会把自己的生活想像成电影中的范伟,虽然他只在片头片尾出来闪了两段,但和秦奋与梁笑笑(舒淇饰)爱情悲喜剧平行发生的这个风险投资人的故事却一点儿也没有耽误,一入俗一出俗,入俗的是我们和范伟,出俗的是秦奋和梁笑笑,前者的世界充满了大喜大悲,后者的世界里则超然出尘,电影行进到最后一个片段,秦奋从范伟手里买回“分歧终端机”,也寓示着冯小刚我我们眼前的困境给出了自己的独特的答案:
纵然无可奈何,犹可自得其乐。
其实“自得其乐”一直是冯小刚电影拚命想表现明白的东西之一,远的说《甲方乙方》和《没完没了》就是那个概念的典型,虽然离开了傅彪的这种自得其乐式的冯氏喜剧男主角的玩世不恭的级别下降了很多层次,但在心甘情愿做“小三”梁笑笑(舒淇饰)身上那种执着和真诚又为这“自得其乐”添了许多浪漫。
有观众说一个小三的情感有什么动人的?
也有观众说,这个小三却让人感受到了某种久违的温情和浪漫。
冯小刚没有对此发表过任何看法,只是有人忽然想到当年他在一部叫做《我把青春献给你》的自传小说里说过,舒淇就是他心目中的性感女神。
这回,他还愿了,以一个小三的方式。
其实,对秦奋和梁笑笑的爱情段落,冯小刚也没有做太过刻意的安排,“随心所欲,顺其自然”始终是铺排故事的大原则,据说冯小刚在剧本写作时也能一直保持这样一种心态;自舒淇一出场,谁都知道这个梁笑笑肯定就是秦奋“非诚勿扰”式征婚的最后一个对象,但电影却总是让他们之间的距离就差一步,就差一步――所以,这一步无形中也总在调动着观众和男主角一样费尽心机地想靠近女主角;梁笑笑身上几乎没有什么笑料可释放,这暴露了导演对这个人间俗称“小三”的美丽空姐的怜惜(在这儿做个广告,当“小三”的女孩们都快去看《非诚勿扰》吧),并且他把这种怜惜直接传染给了观众,比如片中梁笑笑问秦奋为什么明知自己是第三者还要追求她,秦奋说,是因为她的执着和专情。
梁笑笑和伍月(《手机》里范冰冰所饰角色)最大的不一样是前者作为“小三”得到了导演和观众的更多理解和怜惜,而后者作为“小三”被导演用做笑料的引子,在这一点上,梁笑笑更接近于李小丹的“小三”(《一声叹息》中刘蓓所饰角色),只是与李小丹相比,梁笑笑被处理得更纤尘不染,不像李小丹一上来没有10分钟便被安排和梁亚洲(张国立饰)在逼仄的小四合院里有一场委琐床戏。
所以,我倒觉得《非诚勿扰》里用情专一直至为情自毁的梁笑笑倒很像是傻根(《天下无贼》里王宝强所饰角色)和谷子地(《集结号》里张涵予所饰角色)的另一种延续,他们的背后是导演颗越发沉静的电影之心。
梁笑笑是秦奋通过海选式征婚寻摸到的理想女人,但也是他一个最难得到的女人,在他们之间,大部分观众会自然而然在选择站在秦奋的立场上欣赏这个女人,欣赏她的美好和不可及,而冯小刚选择舒淇最大的成功是舒淇完成了这样一个任务――她会让所有观众承认这个“小三”空姐不可及的美好,在她面前,秦奋,还有观众在某一时刻可能都像急不可耐的跳马猴子一样上蹿下跳,但这个女人却始终处之若素心有所往。
·4·
又据说,所谓梁笑笑和伍月,都是冯小刚漫不经心地选择华谊兄弟公司的某位员工的名字直接写在剧本里的,这或者也可以表征生活中的导演对自己所欣赏的女人的某种欣赏方式。
葛优,在所有冯小刚的电影里差不多都被赋予电影中人物和导演本人的双重性格,玩世不恭有之,深情动容亦有之。比如秦奋第二个征婚对象是个墓地推销员,见面没三句话就向他大谈墓地保值增值,当然这样的女人最后不可能和秦奋玉成,但秦奋仍然花3万元从她的手里买了一块墓地,这看似简单的情节安排除了产生幽默外或者也是秦奋形象里被导演赋予的一种宽容之心,这也是《非诚勿扰》整个喜剧走向的一个特征,它没有刻意拉来什么社会不公和世道不幸做讥讽的靶子,而是不漫不经意地在任何一个它可以覆盖到的地方找点乐子。
观众除了在梁笑笑身上找到了那种为世俗所覆盖却不能为世俗所抹煞的女性之美外,我亦相信更多的观众在葛优所饰的秦奋身上看到了自己。
比如,秦奋与车晓饰演的一个征婚少妇关于做爱频率的对话,车晓告诉秦奋是“1”,秦奋说,一个月一次?车晓说,一年一次。“一年一次”有成为年度流行语的潜质,或者因为葛优饰演的这个男人和车晓饰演的这个女人都像极了生活中某一时刻的某个男人和女人,他们对别人隐秘的好奇和对自己隐秘的“无力”只被这一句“一年一次”都概括尽了。
·5·
而电影里秦奋在北海道的那个同学邬桑(据说由一位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和为中日友好做出巨大贡献的日本电影工作者邬先生饰演),虽然自始至终作为一个大影子围绕在秦奋和梁笑笑身边,但导演也在他出剧的最后一段给了他一场感人至深的离场表演:他离开朋友孤零零开着斯巴鲁SUV驶过一道美丽的山岗,哼着一首地道的日本情歌,音乐同时响起,也传来他哽咽的哭声,据说这是导演临时为演员加上的戏码,源于饰演秦奋的葛优亦是流着眼泪与邬桑挥手做别的,无论是剧里还是剧外,人人埋伏于心的那份对昔日朋友的深刻怀念都被剧情调动,人生无常,再见或是永恒,这样的执念竟然让这个抛离于爱情喜剧之外很远的小段落可以成为观众长久的回味,应该是因为它确实深深刺中了观众的那根神经吧。
《非诚勿扰》上映后,我有机会当面向冯导演讨教邬桑这一段略显突兀却深深打动人心的段落的真正用意,他沉吟数秒后告诉我,这段故事在原剧本里本来写到邬桑和秦奋分手之就完结了,但那天实拍时,他在镜头里忽然看到葛优一边背对着邬桑挥手一边流眼泪,这是一次没有任何预计的流泪,或者是电影的情节深深打动了葛优,于是冯小刚临时决定为邬桑加上一段重头的情感戏――让他一个人坐在汽车的方向盘前流眼泪,他说,关于这种感情,也许只有自己这个年纪的人会懂,一朝分别再见无日,人生无常老之将至,冯小刚用那么一小段那么几滴眼泪就感动得大家王八蛋似的,我更觉得这段戏未来肯定会成为电影学院课堂上的经典解析标本。
说到《非诚勿扰》代表了冯小刚的“化境”,这一段应是一个重要印证。
我亦相信,《非诚勿扰》最后能让大家记得的,还有葛优的两大段“传统喜感表演”会为他在明年的大小电影颁奖礼上摘取不少奖项,一段是在杭州秦奋向梁笑笑痛说一个叫小白的女孩与自己的“生死绝恋”,另一段是在北海道的一个路边小教堂里他向一个操英语的神父忏悔平生罪孽;前者还带着王朔式顽主爱情故事影子,情到深处让人不相信眼前给你表演的是那个以揶揄和不恭见长的葛大爷;而后者肯定是导演防止观众“审美疲劳”需要必须楔在剧情节点上的一个又一个经典“冯氏段落”,那个被秦奋巨长时间又巨大真诚的平生忏悔搞得逃出堂的神父找到梁笑笑求助说:“离此不远处有一个大教堂,你朋友的罪孽我的这个小教堂已经盛不下了,请你带他过去吧。”观众一定先是轰然大笑且不能自已,但当笑声平复,电影院安静下来,我们又会扪心自问,自己的平生罪孽是不是也多得一个教堂都盛不下呢?
·6·
关于教堂,我相信和我们一样未非教徒的冯小刚是用它来作为盛放良心和爱心的容器,其实,我倒觉得这部电影对冯小刚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小小的教堂,供他为自己的肆无忌惮的青壮年时代做忏悔和救赎。
你听听秦奋在那个惊惶失措的神甫面前痛哭流涕地从自己当年当插队知青所做的“坏事”一一讲起,倒让人觉得冯小刚在代表一代人向他们自己的青春岁月做深情的告别,谁都阻挡不了时间的流逝和年代的更替,到《非诚勿扰》我们忽然看不到之前他的喜剧电影里那种无所顾忌的嘲讽和尖酸刻薄的调侃,但我们并不觉得有任何失落。
他带着大家一起走向坦然的境界。
还是回到1月6日夜,《非诚勿扰》的庆功宴后,公开的活动结束,冯小刚、葛优等一众朋友似乎意犹未尽,又找到一个更自在的空间继续庆祝,却最后变成了大家“痛说革命家史”。
因为喝的酒太多,其它的事我都忘了。
只记得他和葛优说到两人都不是所谓的“学院派”出身,经常也会有到电影学院进修一段时间镀镀金的想法,两者之间,似乎葛优尤其想去,但葛优又是个相当重视公众反应的人,他最拍心的是自己哪天坐在电影学院的课堂里上课时,外面有人会问“葛优你凭什么不考大学就能上大学?”
而冯小刚亦对自己没有上过电影学院非常遗憾,所以这也是他为什么这么在乎历年大学生电影节对自己电影的在乎,他实在太想去过一过大学生活了。
当时在座的大部分朋友好的坏的起码都是某个大学毕业,冯大导演和葛大影帝对大学生活的梦想实在让大家无言以对甚至有点儿脸红,我的大学生活有什么可以让冯小刚向往呢?但出于“同情”我们还是不要揭穿为好,人生总得要有个念想嘛。
至少在《非诚勿扰》时代,冯小刚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我的眼里,他正在从优秀级导演走向大师级导演,而且他的身边几乎没有任何竞争者,他的电影可以轻而易举达到别人达不到的票房,他的身边有一群优秀而真挚的朋友――但他自己还怀揣着这样或那样的遗憾,甚至可以为不能有机会当一把大学生而真情流露着懊恼。
·7·
《非诚勿扰》肯定是中国电影里少见的性能价值比如此有划算的电影了,它创3亿票房的时候,北京的电影院里还有《梅兰芳》和《叶问》以及几部国外电影在画,所以如果不是华谊兄弟提示,大家都不觉得,没有谁盯在它身上看票房,大家都觉得这就是一浪漫文艺片,轻喜剧,通常这样的电影有五六千万的票房就算烧高香了。
而我亦并不同意华谊兄弟官方说的本片只有6000万投入的说法,因为这种计算方式太中国式太计划经济了,这里根本没有算上冯小刚和葛优他们个人作为一种品牌和资本的投入,尤其是冯小刚,这部电影之后,他的个人总票房已经累积到近12亿人民币,超过了张艺谋成为中国大陆最卖座的电影导演。
张艺谋也是惟一一个可以和冯小冯较量的中国内地导演。
前几天看著名影评人曾子航的一篇影评,有一句说得极有道理,他说冯小刚是导演中几乎绝版的只赚不赔的人,他把范围扩大到好莱坞,我认真想了想,曾氏说得没错,这也是我肯定《非诚勿扰》的票房中亦有冯小刚个人的品牌资本的巨大贡献的原因。
十几年来一直在拍电影,一年一部,风雨无阻,每到年终,冯爷与葛爷的电影已经成了老百姓潜在的一种娱乐期待,就像每个春节晚会,大家都等在电视机前盼赵本山什么时候出现一样。没人能说清观众每个年底“对冯小刚电影的期待”这件事究竟会值多少银子――但这正说明了中国电影的不成功,其实从冯小刚电影的一年一个捷报来看,中国电影的固定观众群落已经形成,冯小刚就是最大的发动者和受益者之一。
冯小刚和葛优都是典型的草根派,好像也都没上过专门的电影学院,现在冯小刚是中国内地总票房最高的电影导演,葛优是中国内地票房最高的男主角,他们的成功对那些内地学院派影人来说也像揶揄的讽刺。
以前总听人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证据原来在这儿埋着呢。
所以,建议这些人都去看看《非诚勿扰》,多想想冯小刚这些年来从小导演奋斗到大导演的勤奋和执着,不要老躲在背后发些无用的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