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品行标准凭什么不能量化?
(2009-01-03 23:42:49)
标签:
院士司马平邦教育 |
分类: 蓝话:理想一直为我所爱 |
院士品行标准凭什么不能量化?
司马平邦
据说,新年刚到,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增选就有了“新气象”:新增选的6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除业务考核要过关外,还首次增加了“品行端正”的内容,学风道德首次进入院士的评选标准。
其实,我认为,莫说学风道德应成为院士评选标准,就是成为学士毕业标准也不为过,但遗憾的是细究这次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考核标准中关于“品行端正”一项的解释却大大有失“院士水准”――优良的科学道德和学风,良好的行为品德和端正的生活作风。
这也是该标准会给社会和媒体留下非议话把儿的根源,即以如何量化的方式、更为科学的方式,来评定那些备选院士们的品行够端正或不够端正呢?还有,由怎样的民主化即更科学化的评价方式和筛选过程来给出这些备选院士的品行是不是端正的判断呢?
我的建议是:既然是国家工程科学院选科学类的院士,还是要量化,即将所谓的“品行端正”标准进行真正科学的量化分解,以帮助选士评选的裁判们用一种更科学和民主的手段履行权力,而不是现在囫囵个儿的拍脑袋式判断。
说老实话,这个所谓的“优良的”、“良好的”、“端正的”标准,真的不如湖南卫视搞的超女快男的选秀方式和标准更为科学。
堂堂的中国工程科学院如果连这样更科学化和量化标准都拿不出来,就只能证明:一,或者是它科学研究能力实在有限;二,或者,现在这个“品行端正”标准的出台本身就是为了对付某件差事,是又一种科学态度上的品行不端。
(发表于《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