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不可以把所有的“梁祝”都变成《剑蝶》?

(2008-10-22 04:18:15)
标签:

梁祝

剑蝶

吴尊

司马平邦

娱乐

分类: 蓝话:理想一直为我所爱

可不可以把所有的“梁祝”都变成《剑蝶》?

司马平邦

可不可以把所有的“梁祝”都变成《剑蝶》?

请注意,在台湾仍以《梁祝》为名,到内地改成了《剑蝶》

可不可以把所有的“梁祝”都变成《剑蝶》?

可不可以把所有的“梁祝”都变成《剑蝶》?

胡歌受伤后复出,星路仍有潜力

可以。

为什么不可以呢?

1990年代,当徐克把一直在传统戏曲里做咿咿呀呀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成由吴奇隆和杨采妮主演的《梁祝》时,开始也听到了相当多的批评声音,但那个时代的香港电影拍得写意,导演们的激情总是能在神思最饱满的状态下释放,看那部《梁祝》的录像带,尤其是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书院读书时快乐、恶搞和放肆的场面,有如就看到了香港电影人朝气逢勃的内心世界,现在的很多观众可能无法理解那么多40岁上下的港片发烧友们一听到“徐克”这两个字时的浑身战栗,因为在那个时间上,确实是这个名字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另一面世界。

大胆而再大胆的创意,才是香港电影的精髓之一。

但说不清什么原因,或者就是时间的老化吧,随着新千年的到来,香港电影这四个字也老化了,老化的症状之一就是越来越没有创意,越来越不会创新。

所以,我看见《剑蝶》时,听到很多人指丽它把不“梁祝”武侠化不够尊重原著时,却觉得若不这样,倒算不上创意和创新,惟其如此,才又让人看到了香港导演们久违的那种草根式的顽固革新个性。

这次,马楚成所起用的演员阵容里,只有樊少皇一人算得上老脸孔,虽然樊氏在动作方面有许许多多优势,但在胡歌、吴尊的新偶像阵式面前人气退却得几乎让人认不出来,我相信许多1990年前后出生的观众只是冲着胡歌、吴尊两个人去的,因为阿Sa在他们面前都显得老一代了,这让人想到当年徐克版的《梁祝》出来时人们对吴奇隆和杨采妮组合的饱满期待,而且商业电影的另一个铁打不动的规律是偶像吸引力总是远远大于艺术吸引力,《剑蝶》也似乎是给吴尊这样的新偶像一个舞台之外的舞台MV之外的一个MV一样,如果你这样理解这部电影,也可以乐于接受它为什么能创造高票房了。

吴尊和胡歌的表现都很合格,因为电影院里,我能听到他们的粉丝会时时低声尖叫一两下。

把《梁祝》改成武侠,这个创意是成功的,同时我亦把所有的不成功归结为这部叫《剑蝶》的电影所要面临的内地电影检查制度,比如为了这样的创新,观众也不得不牺牲一下,忍心受梁山泊变成了梁仲山而祝英台变成了祝言之,还有马文才变成了马承恩(这个名字让人想到《西游记》和那只猴子),这样的改变可以说削弱了《梁祝》被创新之后的欣赏愉悦,人们的感觉总游离在一个新故事和旧故事之间,不能尽兴。

《梁祝》故事里最让人怀念的是十八里相送那一段,《剑蝶》将它改成了蝴蝶谷约盟,虽然也很浪漫,但因为它破坏了原著的氛围,所以说实话看来有点儿让人失望,没想到这样的改变却可以电检过关,实在是不明白这个机关的存在是为了让电影更精彩还是要让电影更不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