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改革的最重点应该是“改变命运”

(2008-10-14 17:43:30)
标签:

高考

自主招生

大学

司马平邦

教育

分类: 白话:全是大实话

高考改革的最重点应该是“改变命运”

司马平邦

10月11日下午,应一家日报的约稿,写篇关于“统一高考”与“自主招生”的评论,看过许多这方面的评论,我写了一个比较不一样的内容:高考的最要点是如何改变学生命运,内容如下:

―――――――――――――――――――――

我们上大学那会儿,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自主招生”这个词,全国统一高考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方式,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是理所当然的天之骄子。

当时中国社会结构的单调性决定的统一高考的最权威价值,虽然通过进入大学不能说让我真的就摇身变成了社会精英,但说实话,它的确改变了个人的命运。而在我看来“统一高考”或者“自主招生”等无数人才选拔方式的最核心要义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它们能不能改变那些被招考者的个人命运。

所以,私以为在评价是“自主招生”还是“统一高考”更优化这件事上,一味强调教育者一方――大学、教育家们或者最后的用人单位的需要,是片面的,如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强调“课改进程对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启到了催化作用”和学者方舟以“招生模式、监督机制、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细则未完善”而认定自主招生的盲目性可能,也有专家从是否维护高考的权威性上探讨自主招生的合理性,等等,在我看来,最被忽视的是,如果不能真正建立一个“改变考生命运”的新的招生方式,那么任何教育及人才选拔方式的改革努力都是不合适的。

虽然30年统一高考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教育改革和改进史,但我觉得现在所以关于自主招生的争论和交锋都是脱离了被教育者本身“改变命运”的需求,这些争论仍是教育者一方在自说自话,仍没有脱离教育者为教育绝对主体的旧教育观。

―――――――――――――――――――――

因为是见报的评论,写得比较短小,但又觉得言未尽意,在此做些补充。

我确实看过这些年教育家和官员们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和高考制度方面的讨论,当然,“改革”和“改进”的心思都是真诚的,也是急切的,其实,高教和高考改革的实践也已有了许多,6年来的所谓“自主招生”就是一个重要措施,这个措施因为对之前的“统一高考”有许多对照和对比的意义,所以颇得人们看重,人们甚至更多的是因为对目前的统一高考的不满转而把希望寄托在“自主招生”上的。

就像台湾,民进党不行了,出了个反对民进党的国民党,所以大家都来支持国民党,而并不管是不是国民党真的就好使。

但,即使有了6年的“自主招生”而且越来越得重视,但谁能说中国的大学教育所选拔和培养的人才就真的比从前的更精英和精致了呢?

而且现在越来越官方的说法是大学也是普及教育,为了让所有人都上大学,所有人都上了大学,人才之间的差距感和大学的优越感即越来越消弥了――所以,现在大家都有容忍上了大学照样找不到工作,以及找到工作照样一事无成,人们现在开始接受大学文凭的贬值。

大学生在贬值。

而且大家觉是,这没什么不好的。

所以,我敢肯定长此下去,大学教育(高考)既不会有什么权威意义,大学也将失去为国家和世界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变成一个世俗的大酱缸――现在中国的大学大部分已经成为这样的大酱缸(比如堂堂的国家级政法大学如此世俗地处理一件严重的学术腐败事件),我们上大学时,还常会听说“大学与社会”的区别,现在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就是社会”。

因为,上大学和不上大学,对大多数人来说,越来越没有成就感,也越来越不能“改变个人命运”。而我亦相信通过这样的高考进入大学和通过这样教育方式送出大学的人才越来越平庸。

越来越觉得缺少了“奋斗文化”和“改变命运”引导的中国大学没什么意思,我相信在这里混文凭的大学生也会这样觉得,这样的大学,无论是统一高考还是自主招生或者别的,不管你怎么改都越来越没什么意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