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情感空间影评/乐评投名状义气司马平邦 |
分类: 黑话:土话狠话家乡话 |
内地版本的《投名状》删去了庞青云、赵二虎和姜午阳以投名状结义的最重要段落:兄弟三个来到一个黑暗山洞,手刃了3个陌生人,从此自绝后路结成异性兄弟。
我想我们没有看到的那个手刃陌生人的片段拍得应是相当血腥的,其实早在《水浒传》里林冲加盟梁山被要求取投名状,就是一个当时读来既新奇又拗口的一段,它新奇在于这是于世俗见所未见的价值观,拗口在于这样的江湖规矩与我们所受的传统教育相去太远了,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态,就是到现在看《投名状》时,我承认仍然存在,所以,在没有看到《投名状》之时,总会担心这部电影会拍成一部江湖义气至上的清朝版的《英雄本色》,担心它会与现在的社会世情太过参差,会招来骂声一片。
不过,没想到,看完全片,我得到的却又是另外一个结论:
江湖义气,有时可能只是一句谎言。
这确实是个让人感到意外的结论。
或者这是长于拍摄文艺片的香港导演陈可辛对传统的香港江湖电影的一次反动,如果张彻在世或者李小龙重生,一定也会大跌眼镜的,而现在的中国江湖电影观众又绝大多数被《独臂刀》、《新龙门客栈》之类的电影培养长大的。
《投名状》的故事原型的《刺马》,是对太平天国失败之后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张汶详刺杀事件的文学演绎,而张彻先生当年的《刺马》直接建立在这样的文学演绎之上,但由现在的眼光观之,也有许多局限之处。
其实,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藩部下许多人怂恿他谋取帝位(历史上许多次改朝换代的帝业与此相似),与太平军作战,清廷不得不依重湘军,但是太平军被荡平了,朝廷是不允许曾国藩坐大的,于是西太后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即庞青云)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两江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岂能轻易让给马新贻,马新贻了然一身来到江宁,本来就是入龙潭虎穴。马新贻被刺后,朝廷为了不致激起兵变,赶紧又调曾国藩回莅江宁坐镇。
张汶详(即姜午阳)刺杀马新贻,在警卫森严的督署重地一扑而中。马新贻被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而且正值乡试,安徽学政殷兆镛出试题,竟然寓其讥讽,乔松年也来凑热闹,写了一首歪诗作证,湘军将领给张汶详立碑等等。这一切都说明刺马案是一件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谋杀事件,从案件的实施,到舆论的有力配合,以及对审案的精心策划和对结案的精明设计,都说明出自高人之手。
虽然《投名状》中最后庞青云的死,是死于向后飞来的枪弹和胸前姜午阳的利刃,但显然陈可辛导演并没有在政治谋杀这一层面上更多地展开,而是更多地在庞青云和赵二虎对“投名状”的不同认知上表现矛盾,即使在三兄弟结义时,仍然会飞来姜午阳的画外音,明示其实庞青云其实从那一刻起就已经不相信投名状,而是在利用兄弟情义。
这倒把刘德华饰演的赵二虎和金城武饰演的姜午阳推到了一个截然相悖的角色里,一方面他们武功出众足智多谋,另一方面他们在感情判断上头脑简单,在政治上又更是几近白痴,如果不这样,最后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的军事成功就没法成立,因为片中有言,庞青云能拿下苏州和南京,全赖两位兄弟的大智大勇。
投名状则完全是庞青云操纵两个傀儡玩偶的的绳。
这样,就引出了那个结论:江湖义气,有时可能只是一句谎言。
而按我的理解,庞青云在入伙与姜午阳和赵二虎结投名状时,正值大败,乃重获新生之时,他在兄弟情上不会是勉强和利用之,而且也应是热血沸腾的,至于三兄弟最后反目成仇的结局,最好以名利地位对人的改变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来解释则更为合理。
因为,看了这么多年江湖片,受了这么多年的传统仁义道德教育,又处在一个相对正常的社会氛围里,我们还是要相信义气,即使有庞青云这样的人最后会背叛义气。
有了舒城之战的大开大阖大悲大喜,观众也更希望这部电影让他们已经沸腾的血继续沸腾下去,让最后姜午阳和庞青云的那场决定一样让人感到激愤和激情,而不是让人失望地觉得是两个傻瓜在自相残杀,一群聪明人在冷眼旁观。
2006年底上映的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似乎在这方面是本片的一个反证,那部片子把一出皇家宫廷伦理悲剧,那其实正是人性最贪婪一面的狗咬狗式血拚,却被导演却很隐晦也很直接地引向政治事变,在一出充满了拭亲、乱伦、嗜血的人间悲剧结局里,在周杰伦的《菊花台》响起时刻,观众感受的或不是难平的恨意和巨大的失望,而是哀婉的化解和幽深的感慨。
至少,这样的结局比《投名状》那种血腥和傻冒的结局更能吸引人再进电影院享受一遍,这或者也是有着不同文化教育背景和内地港台两位导演在处理相似题材时的政治视野和思考能力的优与劣的。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是向善的,中国电影最好不要触动这个价值观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