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或降

(2007-08-15 01:10:17)
标签:

随笔/感悟

三国演义

战和降

张献忠

文化

分类: 黑话:土话狠话家乡话
战或降

司马平邦

 

[三国演义]说到底也是写的一个问题:是战,还是降。

战,可能会死,死得惨烈,死得其所;也可能逃出生天,飞黄腾达。

降,或会生,抑或生不如死,人神共唾;也可能会既降且死,颈上仍不免那一刀,死得可耻。

从战或降来讨论[三国]绝对是一个有意思的角度,而且能发现这部小说里是写到战或降最多也最容易的。

就是关公这么个神人,也有降汉实降曹的苟且之计,当然,在降曹之前,张文远为他设计了许多种投降的理由,但关云长本是求死的,然而为了生,他放弃了原则,选择生。才有了之后与曹操的恩怨。

招降纳叛,从曹操、刘备的角度说是一种扩大实力的战略,然对徐晃、马超等诸英雄,则是选择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宿所。

从前,“降”明明是一个贬义词,在[三国演义]里,确属中性。

魏延之死,死于脑后的反骨,投降蜀的战将很多,马岱也是,但诸葛亮却只在死后斩了老魏,老魏死在反,不在降,可见[三国]对投降看得很轻,只是一种人生经历而已。尤其在蜀汉,大多数是降过来的。

看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知道张献忠是明末投降最多次数的人,李自成也降过不只一次,降了反,反了降,但就是有许多人跟着他们打杀,所以很怀疑所谓的忠与烈在那时真的就过时了,那时的人比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宽容的多。

说[三国]全是英雄,可能也是指其中的英雄大多降过别人,但仍不能抹杀他们的英雄色彩。

所以看[三国]演[三国],都要关心两个字,战与降,认真体会每个人物每一次战或者降的种种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