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菲利亚

(2012-11-12 14:05:30)

读台湾诗人痖弦的诗,《剧场,再会》,最后几段这样:

 

再会,再会。

剧场,再会。

莎老头,马罗,再会。

易卜生,奥尼尔,再会。

优孟和唐明皇,再会。

李渔和洪升,再会。

 

一千声再会,

一万声再会,

恒河沙数又六次方的再会!

 

再会,剧场!

剧场,再会!

 

一声再会就是一分流连,以至无限。这种“再会,这个。再会,那个。”强调出的节奏和“再会,再会”的重复语式是有来历的吧。

 

也许也是在套用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第四幕中奥菲利亚的台词。精神失常的她在说了些疯话,唱了阵粗曲儿后,向国王、王后一班人告别:“晚安,太太们;晚安,可爱的小姐们;晚安,晚安!” 周至、得体、郑重,为何如此强调?因为这是奥菲利亚的最后一句台词,是生命的告别——不久就传来她溺亡的消息。

 

英国诗人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中用典无数,其中就最早套用过这段台词。第二章《对弈》的结尾处:

 

快走吧,到时候了

快走吧,到时候了

晚安,比尔。晚安,娄。晚安,梅。晚安。

再见。晚安。晚安。

晚安,夫人们,晚安,亲爱的,晚安,晚安。

 

(这里用的查良铮译本。另一个本来不错的译本却将goonight和good night译做“明儿见”,这在语境上贴近了本诗,却远离了它的出处莎剧,谁家闺女跟国王说“明儿见”呀,小燕子吧?!)

 

酒馆中的酒客在催促下道别。诗化后的言辞透着几分滑稽,艾略特用这种方式戏讽人们的精神空虚。

 

《哈姆莱特》人们太熟了,任何戏词都可以拿来引用和套仿。更何况这出戏本身就有无数种千奇百怪的演绎版本——包括冯小刚的中国古装版《夜宴》。

 

就人物形象讲,奥菲利亚是简单的,对剧情发展也没有推动作用,但她的存在是有寓意的。从个人命运角度看,奥菲利亚的悲剧不亚于哈姆莱特。她爱慕的王子突然(装疯)对她粗言乱语,更(误)杀了她的父亲,她的天真和善良无法承受这些骤然加之的刺激,疯了。肮脏、冷酷的宫廷政治环境下,一个少女的爱情和生命何其脆弱,这就是她存在的意义:被无情牺牲的善和美。她的结局,王后如此描述:

 

在小溪之旁,斜生着一株杨柳,它的毵毵的枝叶倒映在明镜一样的水流中;她编了几个奇异的花环来到那里,用的是毛茛、荨麻、雏菊和长颈兰——正派的姑娘管这种花叫死人指头,说粗话的牧人却给它起了个不雅的名字。——她爬上一根横垂的树枝,想要把她的花冠挂在上面;就在这时候,一根心怀恶意的树枝折断了,她就连人带花一起落下呜咽的溪水里。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谣曲,好像一点不感觉到她处境的险恶,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可是不多一会儿,她的衣服给水浸得重起来了,这可怜的人歌儿还没有唱完,就已经沉到泥里去了。

 

就像一幅画。

 

就真成了画。

 

前段刚看到何多苓一幅画,《兔子奥菲利亚》。

http://s10/mw690/537faa4atce460cd80209&690

中国画家也开始向莎老头致敬了。手法是现代的。

 

油画家们极少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圣经》算文学作品吗?反正它除外),怕被降格视为插图画家吧?!但我发现,奥菲利亚之死这个题材却格外受偏爱,反复描绘,俨然已经有了宗教(比如圣母)和传说(比如维纳斯)人物的地位。可见这情节太典型,意境太凄美,让画家们禁不住了。

 

看这些画儿就明白我为什么不嫌麻烦地敲出王后的那段话。同样不嫌麻烦的是,把这些画儿从画册上翻拍下来——网上的图太离谱儿。

 

英国画家米雷的成名兼代表作《奥菲利亚》(1851~52)。写实地还原原著。

http://s8/mw690/537faa4atce460f7bb097&690
 

法国画家雷东《花丛中的奥菲利亚》(1905~08)。象征主义的。

http://s7/mw690/537faa4atce461137f756&690
 

在网上还能找到更多,比如:英国画家沃特豪斯的《奥菲利亚》(1894)(怎么像有俩月身孕了,阴谋论吧,想象空间巨大,能发展出另一部戏)。

http://s6/mw690/537faa4atce4613d13af5&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玉米秋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