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江金山“气接鸿濛,中流开远势;山浮杳霭,一柱倚高空。”“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马良独造金山寺”的民间传说,和“水漫金山”故事一样为民间传颂。
“马良独造金山寺”有几种版本:一种版本说是一位女子马娘因为一次乘船过江,遇到大风大浪,船被刮到金山才大难不死,她说一定是金山的菩萨保佑的。回到江北后带了钱,来到金山,要独造金山寺,报答菩萨的保佑。第二种版本,是说苏北滨海的大善人马良,修心拜佛,独造了镇江金山寺。现在滨海还有一个村子叫马家村,一片湖水叫马家荡,有一座小庙叫马良庙。马家荡的土,就是用来造了金山,形成了湖荡。
先说第二种:
酒醒之后,马良再请人仔细测算一下建寺成本,不禁瞠目结舌。在江中建寺,耗资之大,工程之难,工期之长,尽毕生之力,倾全家之财,能否建成不能肯定。但是堂堂大丈夫,岂有出尔反尔之理?
马良从家乡雇人挖泥,再用船装泥运至镇江,这泥倒入江中,似有神助,不散不溃。就这样一船一船,终于在江中垒成岛。历经数年,一座气势恢宏的庙宇终于建成,马良也已是衰老不堪了,万贯家财耗费殆尽。可是这时,金山寺的方丈却对马良说,寺是建好了,但是还有门槛没有用铜皮包。马良说我已经身无分文了。“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海口是你夸的,你要兑现。没钱,你要饭也要把钱凑齐!”
经过风餐露宿,百户千家乞讨,马良终于凑齐包门槛的钱了。可是人也彻底垮了,抬到金山寺时已奄奄一息了。可是这时,方丈又将全寺的和尚召集起来,严禁递送饭菜与水给马良,违者重责。一个小和尚看马良饿的痛苦万分,实在忍不住就跑到食堂,悄悄盛了半碗米汤喂了马良,可怜只有七个米粒,也只能稍微缓解一下而已。可是这事还是被方丈知道了,把小和尚一顿棍棒打个半死。这下再也没人敢帮马良了。7日后,马良在病饥交加中离开了人世。方丈得知死讯后,立即给两个小和尚一根碗口粗的绳子,叫他们把马良的尸体捆着,沿金山寺四周拖,直至把绳子拖断。两个小和尚拿着绳子,一路走,一路骂方丈,世上没有比他还毒的人了。骂归骂,可是命令不敢违拗啊。好容易拖了13圈,看看马良已被拖的血肉模糊,不堪入目,绳子却还没有大的损害,按照这样拖下去,没有大几十圈是不可能断的啊。两个小和尚实在于心不忍,合计一下,决定用瓦块把绳子慢慢磨断,不能再让金山寺的大恩人死后再受罪了。
两个小和尚拿着断绳去复命。方丈长叹一声,“你们心好,其实害了马良。此是天意啊。”
小和尚万分不解。方丈拈须徐徐说:“你们背后都骂我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其实你们哪里知道我的用心良苦啊。马良此生积德太大,转世当投胎为皇帝。你们喂它米汤,其中有七粒米,他出生时,他娘就要难产七天。你们拖着他转,转一圈,他将来就做一年皇帝。我用那么粗的绳子,就是想让你多转的啊。可惜你们只转了十三圈,他也就只能做十三年皇帝了。”
据说,雍正皇帝就是马良转世投胎。我们这里时至今日,还有一个大大的塘。
第三种版本,说是兴化有一位大财主姓马名良子文善,平时就乐善好施。他因膝下无后,常讲:“不修今生修来生。”这个版本的民间传说,流传得比较广泛一些。
兴化马良一日入睡时,他家的十三个金人来向他告别:“因缘分已尽,特来向您告辞。”马良惊诧地问:“尔等去向何方?”金人坦率地说:“到山西大财主王太来家落户。”马良星夜赶到山西王太来家,果然“金盔金甲金链带,威武雄壮实豪迈。”十三个金人齐刷刷站着。王太来见此:“此金人既是贵府之物,请把他们领回去吧。”归途中,马良思忖:我马良后继无人,一旦命归黄泉,岂不人去楼空。决定暂不归家,先去苏杭一游。醒来却是南柯一梦。
数日后,马良真的叫船到苏杭游玩。路过金山,闻得金山寺净慈长老正在为修建金山寺募捐。马良一想,真是千载难逢,天赐良机。马良墨磨浓,掭饱笔,在化缘簿上写了九个大字,“独造金山寺,兴化马良”。马良的豪施,镇江地方上的一班绅士、阔佬、富翁、商贾社会名流觉得自己没有面子了,刁难起马良来:“既是独造,就不好用江南滴水点土、一草一木。”马良拱手说道:“一言既出,绝无反悔。”边说边在化缘簿上又添了七个字,“不用江南一撮土”。
“马良独造金山寺,不要江南一撮土。”水、土都是从兴化运过来的。马良在兴化开了六六三十六条河,八八六十四个荡,九九八十一条沟。三年六个月金山寺造好了,发现少了一座茅厕。马良同妻子商量,变卖了妻子的首饰造了茅厕。再一查,还缺一口井,马良又求侍妾,侍妾百般无奈,为成全马良,把自己典质给了镇江一位富贾。最后一看,山门还差一根抵门的杉木杠。马良再无筹资办法,真正是逼迫无路了。只见他直奔禅房,操起一把利剑,跪地祈祷:“苍天啊!菩萨啊!若显灵,我用中指化作一根杉木杠。”说毕,挥剑剁下中指。忽然间,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整个金山昏天黑地。一会儿,风停天晴,只见一根粗大的杉木杠将山门牢牢抵定。此时,净慈长老和众人齐声祝贺马良:
马良独造金山寺,
不用江南一撮土。
截指化作云杉木,
玉全金山万代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