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可是,这四个关键词就组合在了一起。
99块钱,35000张票,那就是大约350万票房,在工体做一场演出要花多少钱呢?好妹妹这场演出场地治安和硬体制作的费用一共花了550万,演出有300万的赞助,如果按照这个数字算,好妹妹这场演出赚钱了,but,这里面没算好妹妹的演出费。我不知道好妹妹在这种几万人场地开个唱的费用,如果这是他们的第一次,那也就是说还没有一个标准定价(当然,演过之后就可以有了),而工体这场演出是好妹妹团队自己做的,理论上说,就等于他们没有演出费,但是赚的钱就都是这个团队的。
那也就是说,这场还是赚钱了。
可是,为什么中国那么多的演唱会都是赔钱的呢?这里我们就要说说演唱会赔钱,到底赔了谁的钱。演唱会赔钱,赔的是演出主办方的钱,也就是掏钱做演出的人的钱,除了演出主办之外,包括歌手本人在内,所有人都赚钱。这是不是很奇怪,赔钱的演出,歌手还是赚钱,赚的谁的钱呢?还是演出商的钱。一场演出就算只卖了一张票,歌手还是该拿多少拿多少。
长期以来,中国演唱会票价高一直是一个公认的问题,但是讨论了多年,票价不但没降,反而有上涨的趋势。为什么?因为成本越来越高,除了各项基础成本的增加,歌手的演出费越来越高是显而易见的。五年前做个拼盘,还有一堆10来万的歌手可以选,今天低于30万的歌手都没有几个你听说过的了。大腕的演出费增长就更快,上涨都是百万级的。这块成本都得摊到票价里,但是问题来了,票价上涨并不意味着票房的增长,除了前面说的那几个天王和拥有强力脑残粉的偶像,高票价还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了,加上这几年宏观经济下滑严重,人们的收入并没有增加,所以高票价反而导致了很多演出售票困难,并最终亏损。
当然,并不是说一场演出亏损就是因为歌手要钱太多,还有可能是演出商操作不当、宣传不力,还有可能是因为这个歌手本来就没有什么市场号召力,各种因素都很多,甚至反腐都直接影响了很多演出的票房。但是,空谈不可抗力是没意义的,不如做一些良性的尝试。
这次好妹妹的演出,就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他直接把票价降到最低点,并且成功的卖出了35000张票,假设他们的票价不是99,而是399、599、899,你觉得还能卖掉这么多票吗?好妹妹之所以敢在工体开这个演唱会,我想也是因为他们这个票价策略,因为即使拉到了全额赞助,因为票价太高,而观众稀少,依然是一件很丢脸的事,这种丢脸的事,很多巨星都经历过了。
好妹妹这场演出至少证明了低票价是可以增加销售量的,这并不是在否定好妹妹的号召力以及商业价值,据我所知他们出去唱livehouse也挺贵的,但是在中国,文化消费是不能只吃铁杆粉丝的,那种刚性购买往往不能cover一场演出的成本,就像看电影一样,很多电影对人们来说是可看可不看的,演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观众群体正是那些可看可不看的人,抢到了他们,演出就赚了。99元票价正是能够拉动这些可看可不看的人的好策略。我并不是说好妹妹在北京没有35000个粉丝,他们的粉丝绝对比这个多得多,但是不要轻信粉丝的购买力,微博上几百上千万粉丝的大咖,开演唱会照样赔,真掏钱的粉丝毕竟是少数,平时免费听听你的歌,混混贴吧,又不用花钱。
几年以前我就跟一些演出界的朋友闲聊说起来,我说现在商业演出市场太扭曲了,所有风险都让演出商一家承担,任何合理的生意都不应该是一方独立承担风险的,未来应该推动歌手不拿演出费,跟演出商分票房的方式。具体的做法就是,如果歌手坚持要拿演出费,那就只能拿的比较少,如果同意分票房,双方可以共同推测票房,歌手也要拿出自己的预期,然后计算一个比例出来分给歌手,这个预期收入应该比歌手当时的标价还要高才对,因为歌手承担风险了。这样,歌手不但不能任意夸大自己的票房号召力,还要尽心的参与演出的宣传,这才让市场回归到真实的价值上。我们做一个假设,比如一个歌手现在个唱的演出费是500万,如果他愿意接受分票房的方案,双方约定给到他的预期分账是700万,双方共同研判票房预期是1400万,全部演出硬性成本由演出商承担,这样歌手的分成比例就是50%。假设真的实现了1400万票房,歌手比之前多拿了200万,而演出商刨去所有成本支出,也还有几百万可赚。在这种结构下,由于没有了歌手的高额演出预付,并且实现了分账风险共担,实际上是把歌手有可能虚高的那部分价值挤掉了,这必将导致票价的下降。
现在在电影市场上,很多演员和导演都已经这样做了,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泰囧,徐峥黄渤都因为分账赚到了大钱,赚到了比他们演出费高的多的钱,这不仅是一种更为公平健康的商业模式,也是艺人自信的表现。可是,这个模式在音乐圈里非常难推动,至今也只是在一些很小型的音乐节、livehouse演出上有尝试,在大牌的演唱会上还没有,为什么?因为大牌依然是卖方市场,我就这个价,你爱做不做。确实,这是市场行为,也很难强行推动,但是,我们还是欣喜的看到了好妹妹的尝试,也看到了同一天晚上李健巡演的低票价,这些都是对一种更合理的商业逻辑的推动。虽然这次好妹妹和李健的演出都是自己做的,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账,但是对风险的承担实际上就是分账,我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歌手能够加入到这种模式中来,让人们习惯于用比较低的价钱多看一些演出,这样的市场才是更有活力的,欧美的演出市场就是这样的。低票价的方式,可以激发更多从来不看演出的人成为音乐的消费者,电影市场的繁荣就是走了同样的路线。套用一句老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大腕不是靠跟班和微博粉丝数凑出来的,应该是由市场检验出来的。一味的追求高昂的演出费,不但不自信,而且是饮鸩止渴,这碗饭不会永远吃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