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人物那篇庞麦郎专题存在几个明显的问题:
1、为捕捉热点,误导和放大公众对音乐市场的误解;
2、庞麦郎明显是个病人,与那个逼死老父亲的刘德华粉丝杨丽娟类似,都是活在个人世界中的偏执狂,采访这样的人,如果不能拿出远多于常人的宽容和理解,而只是把他做一个媒体的道具,是非常残忍和有失道义的,人物杂志的记者显然把他做了一个道具。
3、这篇报道的记者据说还在上大四,一篇爆火的文章对一个立志进入媒体行业的年轻人确实很重要,但是这位记者在事后的反应也印证了她对庞麦郎的定位,那就是她的一个道具,她在意的只是自己是否真的采访了当事人并写了这篇稿子,而完全不在意虾米工作人员贴出的兑换截屏也是庞麦郎自己说的。
4、此文中记者个人夹枪带棒的感性判断过多,以她22岁的年龄显然还不足以理解一个35岁的神经病,这种主观臆测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从专业角度说,此文也是不及格的。
认识人物杂志是从他们做袁厉害的稿子开始的,那依然是个消费弱势者的报道,这本杂志在李海鹏手里做的一点主流媒体的品格都没有,真是遗憾,他走了,风气还是这样,你能想象南方人物周刊或者三联记者写出这种文章并打电话去骚扰一个第三方的陈述者吗?
前一篇:如何找到一款牛逼的随身耳机
后一篇:观音普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