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大学成为一个景点,与公园有什么不同?

(2018-11-25 17:00:48)
标签:

庚商

实验室管理系统

图片

教育设计

分类: 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

----社会服务与沉浸校园

     有一个广为传播的寓言,说一只乌鸦和一只凤凰比美,全部选票都给了凤凰,乌鸦不服说了这样一句话:“凤凰之所以漂亮,是因为羽毛,如果我们两个都把毛拔光,再选美,凤凰未必赢得了我”。最近网上黑苏州的网帖又再盛行,苏州之所以经济强,是有4个全国强县: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有人就说了,如果把苏州这4个毛拔光了,苏州的经济就不行了,凤凰变乌鸦。

     事实上,如果了解1983年江苏行政区划改革,就知道,苏州得到的四个县中只有常熟是全国强县,其它三个“羽毛”其实是后长出来的,刚才那个故事还有后半段,说凤凰答应乌鸦,说:“可以,我们两个都把羽毛拔光,1个月后再来选美,如何?”
    王则柯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比较巧的是,王教授自己是中山大学教授,其父亲也是中山大学的教授,王教授儿时在老中山大学长大,今天他长大的校园已经被分为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瓜分,1952年中山大学整体搬迁到了岭南大学。原来的老中山大学校园是全国最美校园,时间过去了近70年,今天新中山大学岭南校区又成为全国最美校园,而原来被一分为三的老美丽校园,似乎断了风水,再也很难美丽起来。几年年近八旬的王教授作为很少的见证者,总是喜欢带着学生到被割裂的三个校园讲述过去的故事。也难怪,无论是华南师大、华南理工、华南农业,都会好好珍惜原来的老中大的建筑,然而由于灵魂另有所属,最美的校园与主人一起迁往了海珠区,虽然搬了家,主人住在哪里,气场就在哪里。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人就是信息,气场就是信息,大学的精神随着人走。1998年,著名的行政管理教授夏书章在海珠校区约了我见面,夏老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那年已经90高龄了,一月的寒假不算太冷,由于学院不大开门,夏老就约我在行政学院楼下大树下相聚,那天阳光明媚,夏老早早地坐在大树下的石凳上等我,一一向我介绍学院每个老师及专业特长。夏老还经常讲座,我象征性第邀请夏老来我所在的学校讲座,夏老说:“你们学校有大树吗?没有大树的学校我不去”。夏老的话让我也想到,大树就是信息,百年风云变幻,只有树知道,没有大树的学校气场也不足,新校区的学校没有大树,学校的气息需要逐渐恢复。

 2013年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新楼启用,邀请对学院作出贡献的人物留点痕迹,我正好在其前任院长顾宝炎上海居所,顾老师正在练毛笔字,顾老师说:“想来想去,大家认为还是立块石头写几个字比较易行”,于是有了今天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门口这块石头,今后也成为一景。石头是信息不管大家承认不承认实在是事实,一个大学、一批校友,没什么时间想什么具有独特的思维的时候,就捐学校一块石头成为流行的做法,稍微好一点的,能够在石头上写几个字,那就更好了。

其实,石头上刻字,是中国校友根深蒂固的留下信息痕迹的做法,1932年由振华女校(今天的苏州十中)21(壬申级)学生在毕业前镌刻。她们在离开母校前为学校西花园筑了一条贯通西花园的环形小路,如她们的《壬申级刊》中所说:筑一条长圆形的道路,道路代表我们的精神,盼望我们的级友都前程远大!我们要去开新的道路!并且立摩崖石刻以纪念。摩崖石顶部镌刻着壬申级级训“仁慈明敏”,篆书,为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所书。70年后,何先生为了纪念母校百年校庆,又刻了一块石头:“爱国奋进”。其实石头作为信息载体不仅比纸历史长,估计也持续的终点也更长,今后也许纸不存在了,校园的石头和之上作为信息的字,永远不会消失的。

http://s5/mw690/001wNJqrzy7ptTDjBOYa4&690

似乎过去100年无论雅俗,石头上刻字这件事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何泽慧就不断这么干。

1988年,北京钢铁学院改名,大家想了很多名字,据说很多提议:“北洋大学”,因为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天津大学最强的专业冶金专业基础上成立了北京钢铁学院,其最有名的魏寿昆教授也一直执教于北京钢铁学院。当然这样改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比北钢院不知道接近到哪里去的天津大学仍然屹立在名校之列,2018年我来到天津大学新校区,整个校园弥漫着北洋大学的风格,我又去天津大学了老校区,虽然没有修整得很好,但是确实是北洋历史的历史影子还在,气场就是气场,今天的北科大气场完全不是那个样子,看了天大的新校园,我作为北科大的校友,暗自庆幸当初没有糟蹋北洋这块牌子。大学精神是什么?是最能够遗留和保存大学品牌的内涵,而内涵如果需要一种外在的载体去承担的话,建筑是最好的载体,而如果一个学校自称继承了多少光芒,如果建筑物都不忍卒读,精神也美不到哪里去。

现在看来,天大更具有北洋的范儿,因此新校区也更具有可看性

 大学之大,不在高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然而,作为一个游客来说,如何体会大师呢?那就是校园。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每年的暑假,学院都坚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让中学生通过手机APP预约西北大学的化学实验室,在高中就能培养起科学意识。学院通过建设实验室管理系统,将实验项目和房间、资源有效组织起来,相比起高楼来说和智慧课堂来说,大学最有价值的是实验室。“在目前高考竞争白热化的时代,这一颗种子更加珍贵”,主管教学的谢钢教授这样告诉我。大学与中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实验室,如果一个大学说自己环境优美,而没有值得纪念的实验室和实验室中的故事,那大学不就成为一个公园了吗?大学和公园最大的区别也许在于故事信息,而故事对于大学的烙印在于实验室。

 2012年,我在卡内基梅陇大学做高访,那个时候的美国的大学科研经费已经不太够了,一些卡内基梅陇的教授为争取到了5万美金的教学和科研经费,会非常高兴的。即使这样,教授们的走廊里面,也尽可能地向社会展现实验室的更为细节的详细信息,卡内基梅陇大学每天来走访的教授和学者以及社会参观的很多,以这种方式,信息藏于海报中。


http://s9/mw690/001wNJqrzy7ptMZRzxC98&690

CMU的实验室信息藏于海报

最近二十年,中国的很多大学都在启动新校区建设,比较好的大学的设计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历史感,即使有好的设计师,然而风格这种东西别人是学不来的。每一个校友在读书的时候其实是很短的,尤其是对于很多有一定年龄的校友的印象中校园也还比较破落,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记忆。反而是毕业以后,不断地回顾有历史沉淀的母校的历史,学友和名人一个个故事不断打动校友,不觉得越来越对母校的产生认同,也越来越变得被打造成母校的烙印,这就是文化的量。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复旦校园读过书的人来说,今年偶尔有一天去复旦新校区考察,一草一木似乎我都呆过,与我读过的历史完美合拍。好的校园设计能够成为一个景点是因为在参观者和校友眼中不只是景点。公园之所以存在只为休闲,大学校园的存在,也是景点,却充满了故事感,用加州大学伯克利很小环境艺术大师亚历山大的话说,叫“建筑模式语言”,作为一种信息载体,语言、文字往往是蹩脚的,建筑、故事是更贴近原本的信息载体。

  对于很多老校区改造的大学来说就更难一些。目前很多国家学双一流学科和学校建设都要改造老校区,老建筑物改造首先要清空所有的房间,改造完再重新分配。做过相关工作的人就知道这件事本身有多难,一个承载了学校百年历史或者至少50年历史的老建筑物,有多少故事,就有多大困难。改造完的建筑物不是扒掉新建,而是要修旧如旧,还要让曾经呆过的人、做出搬迁的感受到关怀,味道不能变,气象却要焕然一新。更加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服务社会的大学系统,如何体现“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标杆作用?又如何体现大学精神的历史传承和新生?


例如,一个承担中学学科教材写作任务的大学教授告诉我,大学教授做中学教材,既不是科学研究,也不是教书育人,作为一个辐射功能的学者,对“服务社会”职能,他做中学教材更多地出于“我们在业余地辟谣,而很多人在专业地造谣”的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在他所撰写的中学教材中,一定要告诉中学生们“维生素C没有正旋和反旋、水没有也不可能听懂人话”。他对实验室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出自己的设想,他说:“能不能让中学生们可以多来参观大学的的实验室,甚至开放预约?”“能不能中学生们来参观实验室的时候,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持续,又能比进到实验室更真切和准确地实现更为细致的介绍或者展示”。

 传统的教室中的班牌具有信息提示和展示的功能,然而大学实验室的班牌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呢?作为一个学术机构景点的班牌应该有什么不同呢?一个实验中心的教授对班牌的要求是一定要能切换多个角度和摄像头,因为这样对于参观者来说才能感受到不是参观而是体验。另外他强调不但要能显示课表和课表的详细信息,必须参观者能够点到实验项目和每个实验项目的关联的设备,这样参观者才能比参观更有深度的体验。

 很多学校和学院有校史管、院史馆,一般的做法是把一些图片和实物进行陈列展示,对于一个学术景点来说,能否像老爷车一样把几十年的破旧的设备能够真正具有生命呢?学生是否应该扫一扫能够知道这些仪器设备是哪位校友使用过,发表过哪些著名的文章和出产过哪些名人。“有些实验仪器,老教授能做出来的实验,由于时代变化,现在不做了,也没有人能做出来了,现在讲创造教育,年轻的学子或者参观者能否像陶艺馆一样,如果感兴趣,不要用新仪器设备,而使用老设备,就能还原出辉煌的历史呢?

 对于一些很冷门的实验仪器,作为学科很冷门,但是作为参观者来说也许对更加神秘的冷门技术会感兴趣。“绝大多数学习很偏理论物理的学生都会转行,他们也许去做金融的人更多,也许比纯粹学习金融的金融搞得更好”,然而也许在高考制度物理非常吃亏的时代,“我们也需要给孩子们心目中留下一颗科学的种子,也许几千名参观的学生中,就有一个非常想一辈子干这个的呢?”,然后话题一转,一位物理学家对我说,“能不能你设计的系统中,能够在不能让学生随便进入的这样的实验室门口放一个触摸屏,孩子们通过触摸屏能够看到每一个实验项目以及每一个科学家都在干什么呢?”

http://s8/mw690/001wNJqrzy7pur327s3a7&690

麻省理工故意做得很拉风的实验仪器

中国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很多投入巨资改造的实验楼完全投入使用,会吸引很多观众参观这个大学所带来的黑科技,他们也许是视察官员、也许有退休的老教授、有校友、有在校的学生,有游客,比起大学的具有历史的校园浓厚的文化,大家更感兴趣的是大学这种具有科学性质的实验楼和实验系统,这才是校园不同于公园的地方。


    当大学成为一个景点,与公园有何不同。也许,在信息化时代,不仅有更多的理性,也能为我们提供更多、更深度的体验以及情怀,也许不需要太远的将来,大学的建筑物与大师的气场交融一样,大学的故事与传说、大学的资产设备和科学家、大学的专业精神和风景,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变成不可复制的精神传承,影响着学生、毕业后的校友、以及社会中的你我。

 “有没有一种可能,有一种像GIS,又像直播;像AR,又像MR,更是现实实验室在学生头脑和眼前的一个全息映射,一个无数创新可能的“平行世界″?设想一下,一个学生进入实验室,走入工位,打开直播,找到自已,然后平行的全息世界,就是他该做的实验、该写的作业、该开的机器,不会了有知识地图,摇一摇可以感知校园,拍一拍可以重合灵魂世界,点一点可以找到帮助。当教师的能否在校园中布满曹雪芹的谶语,即使学生会离开、会散场,开心的是过程、开悟的是学生、开车的确是上帝的视角?”这种可能正在实现,这种可能正在变成现实,且我们非常自豪地看到,只可能在中国变成现实,那可能就在你我的学校。


本文为《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云梯专栏,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