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贫民窟的墙洞电脑,到英印之间的”奶奶云”

(2012-10-02 08:25:46)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

 

-----苏伽特·米特拉挑战教育学定律的颠覆性实验

http://s14/middle/537ef173gcb0893f9e65d&690

1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作者受到实验的启发

2009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8项大奖,这部小说讲述一个酒吧服务员得到益智节目亿万奖金以及之后被怀疑作弊的离奇故事。这部电影来源于印度作家维卡斯·斯瓦卢普《Q&A》。维卡斯·斯瓦卢普2005年受到一个印度教授通过互联网普及贫民学习科技知识的报道而创作了这个小说。而那个印度教授,正是从1999年开始就进行教育学实验的苏伽特·米特拉。近年来很多印度电影都在探讨贫民教育和教育改革的话题,同样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电影还有《三宝打闹宝来坞》。而曾经在MIT进行访问研究的印度籍英国纽卡斯特大学教育技术教授苏伽特·米特拉的系列教育学试验,被称为挑战教育学公理教育革命,在全世界教育领域掀起一场热烈的讨论。

http://s1/middle/537ef173gcb0897799d50&690

2 “当孩子有兴趣的时候,教育就发生了” ,1999年开始,苏伽特•米特拉修了几百个这样的墙洞电脑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教育学就目前来讲,还是属于人文学科领域。虽然中西教育有很大区别,然而几千年来的传统,基本上是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三方面的关系。即使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最强烈的反思,也只到教师的作用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在教育学研究方面,西方确实比起中国来,较早进入到心理学和认知学的系统研究。过去100年的经济学走向,逐渐摆脱人文社会领域而走向实证科学和经济数学,教育学受其影响,也有零星的基于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实验,然而这种实验,由于周期长、变量多,很难有非常明确的结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数据本身获取更加容易,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趋向成熟,而终于由苏伽特·米特拉结成正果。

http://s11/middle/537ef173g7ab40f49c54a&690
3 开放的野外环境有利于减轻学习压力

到目前为止,苏伽特·米特拉的实验概括起来,分成以下几种,之所以是实验而不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因为这些实验已经被苏伽特·米特拉不但重复,很多教育学家也在重复,结果是可信的。

1.   在印度和南非以1999年,初始的街头电脑互联网实验,在非英语地区实验,证明电脑和上网是不需要成年人教的;

2.   在印度语地区进行语言教育,同样没有成年教师的情况下,没有教师的学生学习英语也能够成效显著;

3.   在偏远的非英语地区进行生物学教育,学生自我学习可以掌握生物学知识;在柬卜寨进行数学实验同样的效果;

4.   辅助以外行的常识性鼓励措施,学生的分数能够达到76分,这个分数是专业学习出色的分数了;

5.   在英国进行1012年级的6道电子学的小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果证明学生不仅得到准确的答案,一段时间后,知识掌握更加扎实;

6.   利用英国的老年妇女,建立起印度和英国之间的奶奶云教育平台实验;

7.   在意大利,进行不用翻译的英语和意大利语的沟通学习,学生很快回答勾股定律的准确内容以及数学表示;

为什么说苏伽特·米特拉挑战教育学公理呢?主要有以下考虑:

1.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学生学习是需要教师引导的,而苏伽特·米特拉证明,教师是多余的,只要有足够的支架和场景,学生会自组织完成效率一点也不低的学习行为。

2.   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学校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要有教室和学习环境,而苏伽特·米特拉恰恰在最贫穷的街边完成没有教室和学校的学习行为;

3.   传统的教育都认为师生的沟通对于学习非常重要,然而苏伽特·米特拉的试验证明,即使语言不通,有足够技术工具,学生有能力完成学习的任务;

4.   传统的教育认为人的学习需要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只有上升至理论,所学习的内容才能具有深度和影响持久,而苏伽特·米特拉的实验表明,至少在10岁左右的孩子中,在经过探讨和学习过程的实践,完全没有理论上升的步骤,学生的学习和记忆更加持久,理解的深度一点也不差。

苏伽特·米特拉的教育学实验还在继续,越来越受到关注,用它自己的话说,自己的实验原理一直秉承着一个一贯的主张:“If the World Belongs to Our Children Then Why Don't We Just Give It to Them”(如果世界是属于孩子们的,那么为什么不仅仅还给他们呢?)

http://s3/middle/537ef173gcb089bdccf62&690
4 距离现代文明越远,实验效果越明显

苏伽特·米特拉的实验是从1999年开始的:也就是在印度贫困的地区街面上的墙上放置打开电脑窗口的窗户并装上可以使用互联网的电脑然后离开。实验发现,对于一群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的13岁的孩子,似乎不需要去教电脑,他们会自己学会,而学会使用电脑,似乎和以下个体差异没有关系:教育背景、英语和其它语言的能力、社会经济水平、种族和区域、性别、遗传背景、智力。通过实验苏伽特·米特拉发现,根本不用教,农村的孩子能够完成电脑操作以下的基本功能:所有的操作功能、画图、下载和存放文件爱女、玩游戏、运行教育和其它的程序、播放音乐视频和图像、浏览互联网、建立邮件帐号、收发邮件、处理简单的故障(比如喇叭不响)、下载和播放流媒体、下载游戏。以上这些实验结果其实并不奇怪,我们自己学习电脑这些知识以及自己的孩子的学习过程,基本省也告诉我们这些规律。苏伽特·米特拉不同之处在于,这些使用电脑的孩子甚至英语也不会。这就容易解释为什么毫无电脑基础知识和教育背景的黑客群体能够完成大学教授和博士都不能完成的行为,而并不是天才。

http://s7/middle/537ef173gcb089e1bfca6&690

5 没有教师,异质的学生会自发形成协作学习

通过实验,苏伽特·米特拉还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那些贫困孩子通过街边的电脑学习,普遍出现了以下情况:

1.   上课、出勤和考试成绩,尤其是电脑相关的成绩大幅度得到提高;

2.   英语词汇和应用得到大幅度提高;

3.   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4.   自我管理和协作能力大幅度提高。

http://s14/middle/537ef173gcb08a1ec92bd&690

6 苏伽特•米特拉继续将他的实验扩展到生物学教学

如果仅仅做到这一步,是我们绝大多数不怀成见的教师能够想象得到的,苏伽特·米特拉对这些自我学习电脑的孩子们的学习进行仔细分析,有了惊人的发现,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发现了一个自组织的系统,教育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而学习成果是一个显性的结果,也许建构主义应该改写。” 苏伽特·米特拉发现,这些自组织是这样完成的:

1.   一些时候一个孩子发现一点点计算机已有的功能,他会向其他孩子显摆,另外一些时候一个孩子偶然打开一个人机界面,其他观看者,偶然的发现就会被开发出来。例如,当他们发现光标变为手的形状在一定在屏幕上的地方。

2.   第一个发现这样的孩子,会让其他孩子重复这样做以验证;

3.   在验证的过程中,一个或者更多的孩子会发现一些偶发的或者附带的发现;

4.   所有的孩子重复所有的发现,获得更多的发现并建立一个词汇命名发现;

5.   词汇鼓励他们去概括这些知识;

6.   他们记住整个过程的流程,例如如何打开一个绘画程序以及存放他们。他们做同样的事情直到之中一个人发现更优的方法,互帮互助缩减过程。他们讨论,进行小型会议,制定他们的时间表和计划,不低估他们是重要的。

7.   学习小组蒋问题分成已知和未知,就像他们已经做过和没有做过那样。他们了解到,知识的拥有和物质的拥有是不同的,他们可以用知识和友谊进行交换,而武力什么也得不到。

8.   一个阶段结束后,如果没有更多的发现,孩子们比较空,他们实践他们已经学过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干预就有必要了,以介绍另外一个发现的“种子”。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http://s3/middle/537ef173gcb08a43071a2&690
7 成人被远程监控不允许参与孩子的学习

苏伽特·米特拉对这种自组织的学习进行总结,发现以下规律:

1.  电脑必须放置在公共的、露天的、安全的场所。孩子们,经常包括父母,在封闭的环境会感到忧虑,把电脑放进室内甚至学校,很容易和军营、控制、学习和其它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把计算机放置在操场却是一个理想的方案。

2.  不同程度的孩子分成一个小组。小组学习是建构主义就开始强调的学习方式,孩子们互相学习的效率比自我约束搞得多,这也是为什么100个孩子配一个电脑的原因。

3.  不能有成年人介入指导。成年人不允许使用电脑亭,电脑亭被远程监控以保证正确使用。

4.  PC和互联网的性能和连接必须可靠。

http://s9/middle/537ef173gcb08a7971a78&690

8 苏伽特•米特拉发现10岁左右的孩子通过自适应学习理解的深度和持续性更好

苏伽特·米特拉的系列实验的结论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技术变革的今天:

http://s9/middle/537ef173gcb08aaeadc08&690
9 100个孩子一个电脑,是为了协作,比每人一个电脑效果好得多

1.   如果给定合适的资源,孩子小组能够自适应和自组织他们的学习。

http://s1/middle/537ef173gcb08b380a9c0&690

10 苏伽特•米特拉将电子学课程用在英国孩子身上,实验仍然成功

2.   建构主义理论被长期证明是一个有效的学习理论,然而这些实验进一步可以重新定义建构主义学习:学子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3.   通过公共电脑的协作学习是一个这样的过程:学习不是强加的,因此孩子们很容易接受;

http://s11/middle/537ef173gcb08c0f92dfa&690

11 苏伽特•米特拉甚至用英语为意大利语的孩子布置没有学过的勾股定律任务

4.   评价体系是获得的而不是强加的,因此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具有一种选择学习绩效的能力。

5.    教育质量和学校的偏远程度成反比。

http://s6/middle/537ef173gcb08c3002ac5&690

12 奶奶云,这样的英国奶奶苏伽特•米特拉组织了200

http://s9/middle/537ef173gcb08c4ba1518&690

13 奶奶云--印度德里

http://s3/middle/537ef173gcb08c64746a2&690

14 奶奶云,布置一个学习的实验场景

 

苏伽特·米特拉的系列实验启示是相当巨大的: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教育的本质也许就是解放人原有的内在能力,而传统的学校、教师和课堂,也许需要重新定义。

1.   http:///watch?v=dk60sYrU2RU

2.   Children and the Internet: An experiment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education in India,S. Mitra and V. Rana, CSI Communications, pg. 12, June 1999, India (1999).

3.   Children and the Internet: Experiments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education in India,Sugata Mitra and Vivek Rana, Th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32,2,pp 221-232 (2001)

4.   Minimally Invasive Education: A progress report on the “Hole-in-the-wall”experiments, S. Mitra, Th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34, 3, pp367-371 (2003)

5.   Improving English pronunciation – an automated instructional approach, S. Mitra, J.Tooley, P. Inamdar and P. Dix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1) pp741-83, MIT Press (2003)

6.   Annual Status of Education Report, January 17 (2005) http://pratham.org/aserrep.php,[viewed 5 February 2007]

7.   Hoxby, Caroline, (2000), “The Effects Of Class Size On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Evidence From Population Varia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5(4), pp 1239-1285.

8.   http://www.economics.harvard.edu/faculty/hoxby/papers/effects.pdf,[viewed 5 February 20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