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漕运京杭大运河 |
分类: 壮哉我大天朝 |
自隋代开始将运河贯通,直至清末,浩浩荡荡的运河上,往来穿梭的船只,就是滔滔河水上不变的主角。
桃花坞年画《隋炀帝下江南》
关于运河上舟船的记载,最张扬的自然是隋炀帝乘龙舟扬州看花了,而这,恐怕也是这位亡国之君贯通运河的动机之一。据载龙舟长200尺,高45尺,有四层楼、一百多个房间。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二层都装着金、玉等珍贵物品。下层是宦官内侍住的地方。船上锦旗招摇百里,文武百官尽皆护驾。所到之处,名媛美女,笙箫长歌,耍够皇家气派。皇宫贵族在船上纵情作乐,沿途百姓却倾家荡产,怨声载道,结果让李唐夺了江山。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流芳千古,图中汴河上千帆竞发,岸上人头攒动,绘不尽的繁华。我们倒是可以从中一窥汴河上形态各异的二十四条船,它们是我国宋代长江以北,在内河中航行的平底船的典型代表。其实唐宋时期船舶的发展并不突出,到了元代才有了很大的进步。
元朝的造船业相当发达。据载,
1285年,为大运河山东境内的济州河运粮,官府下令一次造船3000艘,其造船能力之强,今人都大呼佩服。元朝疆域辽阔,北方,尤其是京城对粮食需求量极大,而产粮基地却在江南一带,因此需要南粮北运以维持统治平衡,由此便开始了“漕运”。运河上专门用于漕运的船自然就是“漕船”了。但元时的大运河,两岸之距不过十米,水深不过一米,因此只能通航专门制造的平底浅船。这种漕粮浅船底平舱阔,吃水不深,是元明清三朝运河漕运的主打型号。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上的船主要有三种:漕船、商船和民船。
明朝的造船业登峰造极,最有力的见证便是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而西方探险家哥伦布远航探寻新大陆时所用的轮船,也不过是其五分之一规模。当时在清江浦河南岸兴建了国内最大的造船工业基地——“清江督造船厂”,征调了沿海沿江精良工匠六千余人,各省所用漕船均在此修造。
明初运河上漕运用船舶共有大小不等的三种规格,主要区别在于装载粮食的能力大小,式样并无大的区别,这三种分别用于不同的河段。此外民间还有多种船式:专运旅客和轻便货物的是落脚头船;运载笨重货物,如砖瓦、薪炭、盐、米的为大滩船。还有飞篷船、铁头舟等,商船和民船的式样比漕船要多,而大的商船更是雕梁画栋,既漂亮,又气派。
后来朝廷将漕运河船的规格式样统一,均为运载四百石粮食的浅船。但由于各地具体情况不同,船式又有不同,比如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因粮船是在宽阔的长江里航行,所以船体比别处来得深大坚固,两只船可以抵上其他地方的三只船。而这些地方的漕船又是由旗军自行设厂建造的,当时运输漕粮的军丁为了夹带私货谋取暴利,便偷偷地扩建漕船,“增身长二丈,首尾阔二尺余”。朝廷几次下令要求他们造船要和浙江安徽等地同样规格,均无济于事。
当漕船到达北京通州以后,由于水量减少,以及地理等因素,又分出分载货物的剥船(驳船)、打凌船(破冰船)、垡船等几种船式。
清代,漕船的大小与明代规制相同,行驶在大运河上的漕运官船,装满漕粮时,船中竖立着两根楠、杉木所制桅樯,风帆猎猎,昂首逆流而上;回空时收帆顺流而下,船头尾浮雕雄狮,展示军运漕船标志,其他船只都需避让。乾隆年间,京口(今江苏省镇江)的画家江萱,彩绘了一幅工笔画卷州《潞河督运图卷》便描绘了北运河上漕船连帆,官舫督察的画面。
清康熙、乾隆两代帝曾数次南巡,因此行驶在大运河上的重要船只,除了承担南粮北运的漕船外,又多了宏伟华丽的皇船队伍。皇帝所乘坐的大船平时都停放在天津海河皇家专用船厂,人们习惯称之为“皇船坞”,船逆水到通州接上皇帝,再经天津开始南巡。
清末汽轮运输兴起,光绪年间,运河漕运历史宣告结束。到了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运河多处淤塞,大部分不能通航,运河上的船也缅怀着昔日的辉煌落下了风帆。
攻略
博客特别推荐:目前沿运河而建的有数家古船博物馆:
登州古船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山东蓬莱景区,蓬莱阁东。可先乘长途汽车到蓬莱汽车站,汽车站距蓬莱阁仅1公里之遥。在蓬莱市区乘坐1、2、3、4、5、6、7路公交车可直达博物馆,有元代古战船、宋元两代的石碇木碇、明代紫檀木舵杆和古代各类铁锚等文物。
嘉兴船文化博物馆
浙江嘉兴交通便利,位于沪杭铁路的中点,距上海、杭州各90公里。船文化博物馆位于秀城区栅堰路勤俭大桥西南,市内9、15、19、27路公交车妇女活动中心下车即到。博物馆是国内首家船文化博物馆,展品充实。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交通:位于浙江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地区运河文化广场1号,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和展现运河自然特性、人文精华等。周一、二闭馆。
《博客:中国旅游指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