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折.连载]图灵的天才与现代计算机的本质

(2014-04-02 10:31:15)

【转折——眺望IT巅峰】

 


        任何工具都只能在人类的驱使下做特定的事情,计算机也不例外。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工具,而成为哲学意义上的具有主体自觉性的存在了。


        就现代计算机而言,人类驱使计算机所做的底层的,并且对人类具有直接意义的事情,便是有限字长的二进制数字的算数与逻辑运算,以及对它们的存储。算数运算最基本的是加法,减、乘和除法都可以用加法来实现。但在讨论中把它们都作为基本计算并不会失去一般性。逻辑运算就是与、或、非和异或。我们把这些运算简称为基本计算。换句话说,人类通过自己的智能设计, 使得计算机具有了对有限字长二进制数字的基本计算能力,以及相应的存储能力。这是计算机底层内置和预置的、对人类具有基础性意义,并且是大众化可理解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通过更复杂的硬件功能,特别是软件程序将更多上层的功能预置在计算机内,进一步驱使计算机做更为复杂的事情,使得计算机表现出更复杂、对人类有直接可理解意义的功能。比如字符处理能力、函数计算能力、图像识别能力、以及其他复杂的信息处理能力等等。但是,在计算机内部,在它的底层,计算机所具有的人类一般意义上可理解的能力,其实仅仅是有限字长二进制数字的基本计算能力以及存储能力。


        作为人类辅助智能的工具,有限字长二进制数字的基本计算和存储能力,是计算机介入人类智能活动的第一层,同时它也是计算机更进一步介入人类智能活动的基础。因此可以方便地将其作为起点与基础,来分析计算机能够对人类智能活动介入的深度和范围。它是我们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的核心与关键。而计算机内部为了实现计算功能等,发生的更为底层的操作过程和物理过程,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它们与人类的智能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而将分析建立在计算机更上层的功能之上,则有可能失去计算机的本质内涵。 这也是艾伦•图灵(1912-1954,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学家,剑桥大学任职)在 1936 年设计图灵机的初衷。图灵机不关心如何用具体的技术手段实现计算能力,只是在纯逻辑层面描述最基本的计算过程,尽管这个过程比我们前面说的基本计算更为基本一些,但本质是一样的。在现实中,为了实现这个过程而需要发生的物质变化过程,不在图灵机考虑范围之内。图灵机的意义就在于用这些基本的功能,来分析哪些问题是通过图灵机(计算)可以解决的。而现代计算机可以解释为抽象的图灵机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艾伦•图灵的天才表现在迄今为止,人类机械物理性(非生命性)工具介入人类智能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始终是有限字长二进制数字的基本计算,并没有找到其他不同的或更为基本的起点。所以,我们至今为止, 都将艾伦•图灵作为人类现代辅助智能类工具的鼻祖。这或许是图灵的远见, 或许只是巧合。有重大意义的巧合,其实也是一种天才的表现。


        现代计算机的这种基本计算能力,是人类智力物化 / 外化的结果,或者说是人类智力设计的结果。人类今天外化了更多的智力过程(典型的就是不同的软件),但是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人类之所以可以物化数字的基本计算过程,是因为数字的基本计算,是人类精神智力活动中有着严格无歧义、确定性、逻辑化操作的过程。这个属性与宏观物质世界中的机械物理类运动规律的基本特性有着高度的一致。所以,对数字的基本计算成为了人类可以用机械物理类运动来实现的智能化活动。而且,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有效地被物化的人类最为基础的智力活动。

 

        数字的基本计算所具有的严格的无歧义、确定性、逻辑化操作特性,在一般意义上构成了计算机可以解决的问题的基本特征。这是我们在判断哪些问题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一个重要依据。


        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并不是都符合基本数字计算的上述特征。微观的量子活动,就具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这是否会构成另外一类的人类智力活动被物化的基础,目前尚未可知。如果量子计算与人类智能活动的结合点依然是基本的数字计算的话,那量子计算带来的无非是计算性能的强化,并没有质的飞跃;如果借助量子效应,量子计算能够找到基本数字计算之外的与人的智能活动新的结合点,并且依赖这个结合点能够支撑更多的人类智能活动的话,那量子计算将引发人类创造的辅助智能类工具的革命性突破。假如未来造出这样的计算机,那它的理论基础,将不是以图灵机为代表的现在的这些理论了。



热门速递,关注大数据栋察微信公众号,回复【】中编码查看

大数据栋察最受欢迎TOP5

【c07】腾讯帝国15年争霸之路

【c01看老俞:宁可死在改革路上;也不死在成功的基因里

b07大数据的五个定位

b11★干货★2014大数据发展趋势十大预测:CCF专家的群体判断

b13中间市场

★产业栋察系列热门TOP3

b12】大数据思维的三板斧   

b14】不必执着于大数据的定义

b16】大数据时代的三大发展趋势和投资方向


Powered by久诺互动  联系方式:010-53669363


http://mmbiz.qpic.cn/mmbiz/Omb5lqBCoFg1ibn3e1AOKDTqxEJEpVIgmqI4qnPUMVia7QOWZYcf9SRcvj5CXVjJftwp3UWq4jYk8GeTyhpkeMcw/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