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大数据》引言(一)
(2012-10-03 20:55:23)
标签:
大数据投资公司价值行业观察财经 |
分类: 行业观察 |
大数据令人着迷之处在于其无尽的可能性。它就像魔法世界中的水晶球,赋予人们洞察未来的能力。在这场新的变革之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个公司、乃至任何个人可以置身事外。这个世界正在以光的速度数字化,从数字地球到数字人体。人们对于物理世界的探索,日益依赖便利的、膨胀的数字世界。无论是观测万万光年外遥远的星体,为我们寻求另一个安身之所;还是研究微观世界中的“上帝粒子”,为我们解开创世之谜;都依赖大量的数据,和解读这些数据的能力。社交网络、电子商务、智能手机、物联网等技术高速发展,事实上已经让人们生活在数字世界中。数字化的生活正在造就一个完整、丰富、涵盖人们行为方方面面的数据空间。人们徜徉其中,既可以方便的重温旧日美好时光,又可以借助这个水晶球掌控未来。
作为服务于各类投资机构的行业分析师,如何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是我研究大数据的原始动力。在所谓的高科技行业,公司的个性明显大于行业共性。传统譬如采掘业,搞清楚这个产业的上下游、竞争格局等基本上就可以对行业内所有的公司,就会建立初步的认知。但是在互联网、计算机、软件、新媒体等领域,我们很难找到一致的逻辑和相近的标准来描述公司的竞争力。主要三个难点,第一,不同的科技公司的下游客户完全不同,其营销方式、技术壁垒、管理理念均有较大差异。在研究解释公司时,需要遵循不同的逻辑。实践中,有些逻辑昨是而今非,造成大家理解上的困扰。第二,从技术角度而言,说的好听点公司都各有千秋,说得难听点,很少有公司的技术能力超越国外同类公司的水平。但是否这些公司就没有投资价值呢?值得商榷。第三,高科技领域技术升级换代频繁,公司面临较大的外部替代性风险。经营中如果一脚踏空技术周期,投资人就会眼睁睁的血本无归。所以,虽然我认为这正是高科技的活力、魅力之处,但同时也是投资的风险之源。一些谨慎的投资人,秉持不懂不投的理念,对高科技敬而远之。与此同时,一些令人羡慕的投资传奇和高速成长的神话,在这个领域不断上演。大洋彼岸最令人心动的故事是一家十几个人的小公司instagram,被Facebook花了10亿美元的代价收购。所以,让更多的投资人理解高科技,是对国家、行业、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而引导资本流向更具创新、活力的领域,更是分析师的使命之一。
我在信息行业耕耘十数年,深知这个行业的活力和前景。如何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清晰、准确的传递行业的投资价值,更好的承担分析师责任,依然是不小的挑战。对于大数据的深入研究,使我向这个使命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利用大数据逻辑,对高成长,高壁垒公司的投资判断,简化成了一句话“公司的投资价值与其拥有的数据规模、活性及其解释、运用数据的能力成正比。”这句话跳出技术窠臼,超越行业属性。不仅仅适用于互联网、软件领域,也可以套用在传统的各行各业。譬如传媒业、零售业、制造业等等不一而足。《周易》系传有云“简则易知,易则易从”。当抽象出一句简单、适用性强的价值判断逻辑后,必将促使更多的人,了解公司的投资价值,用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各行各业。书中后续章节会有不同行业的大量例证,来阐述其广泛影响。大家阅后,可知我所言非虚。
历史充满巧合,在我们发布第一篇大数据报告不久,美国奥巴马政府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宣称“通过提高我们从大型复杂的数字数据集中提取知识和观点的能力,加快科学与工程的步伐,改变教学研究,加强国家安全。”联邦政府联合六个部门和机构宣布新增2亿美元的投资,提高从大量数据中访问、组织、收集的技术水平。奥巴马呼吁工业界、学界、非营利性机构一起利用大数据所创造的机会,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和中国动辄万亿规模的投资相比,美国这2亿美元似乎显得微不足道。回顾1993年到1998年美国戈尔副总统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六年内总共支出不过4.68亿美元,但是却奠定了美国20多年来科技领先的局面,撬动了万亿规模的大市场,促使美国经济持续稳定的成长。
奥巴马肯定没有看过我们的研究报告,(因为他不懂中文,呵呵),不过因为时间上的巧合,客观上形成了大洋两岸相互呼应的局面。我们及时指出大数据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深远意义:国家的数字主权体现为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数字主权将是继边防、海防、空防之后的另一个大国博弈的空间。事实上我国政府,缺乏统一的数据战略,条条块块分割严重。就算在同一部委系统内部,获取科研用途的数据,也是困难重重,存在或明或暗的障碍。美国政府在推动数据共享和合作方面的努力,则不断取的成果,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