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IT治理和社会变迁的角度看“企业架构”

(2012-04-24 12:41:40)
标签:

大数据

国金证券

软件

互联网

投资

行业观察

it

架构

分类: 行业观察

收到北航软件学院"云架构高级班"讲座的邀请,其实很惶恐。面对行业专家,笼统的谈大数据的意义,趋势什么的肯定不解渴。这又是架构班,于是,从数据驱动的角度来谈谈对企业架构、云架构的影响,估计会有更多的启发意义。先写篇文章,作为架构和数据对接的引子。有提前看到的同学,也可以给些意见。

一说到架构,很多人就想到目前很时髦的Hadoop。一提大数据,就认为是数学分析和建模。这都对,但不全面。大数据我是从其应用的角度,观察出主要的三个发展趋势,总结出六种商业模式。研究架构的思路也相同,就是从最终的用户角度出发,从技术发展的趋势出发,来观察架构应该关注的核心命题。

企业架构也是在IT应用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诞生的,遇到了原有思想难以克服的困难而产生的,自顶向下解决企业现实困难的一种方法。就像软件工程在软件危机中孕育一样。企业架构也是在企业信息化遇到的困难中产生。

讲什么是企业架构,肯定是班门弄斧了,大家都开始研究“云架构”了。但我想更多说说企业信息化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在哪里,讲讲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架构提出了哪些挑战,对于大家认知架构有些许帮助。

老生常谈企业信息化的难题:

大老板不理解信息化,不知道信息化能帮业务部门多赚多少钱。曾经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来描述传统的广告业:“我知道广告费至少有一半是浪费了,但我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用来说IT也是一样的。我知道IT能帮助我们,但具体帮我们提升了多少业绩,其实是一笔糊涂账。况且还是个无底洞。

与业务部门沟通存在障碍。这是为什么好的IT实施顾问很值钱的原因。

历史欠账很多,各个部门之间的扯皮现象常见,竖井系统林立。

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很平常的现象。因为老板不了解,信息化大多是从底向上驱动。业务部门之间的障碍和隔阂,信息系统就东一个,西一个。历史欠账导致管理、组织等等问题其实是滞后于企业发展需求。而大家又通过信息化来作为破解这些问题的切入点,期许颇多,结果信息化是不堪重负的。

80年代John Zachman最早从企业全局的角度系统提出从信息、流程、网络、人员、时间、基本原理等6个透视角度来分析企业,也提供了与这些视角每个相对应的6个模型,包括语义、概念、逻辑、物理、构件和功能等模型。给从业人员提供了顶层的视角和完整的框架。 OK,我知道怎么思考问题了,知道怎么和老板来谈技术问题了,但是一些新的技术趋势,又对传统的架构思想提出新的要求。突然发现时代变了。变成消费者说了算。

许多人包括很多的企业的老板,其实对消费者说了算没有深刻的理解。消费者说了算,借助互联网发展、社交网络兴盛,突然间形成了一股决定性的力量,具备了颠覆的能力。这其实是企业生或者死的问题。也是我们架构班,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架构如何顺应、支持这个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把消费者主导的话题放到社会时代变迁的背景来研究,更容易理解。目前中国正处于从工业化像信息化过渡的时代。工业化主导的特征是大生产、大物流、大品牌、大零售。通用汽车、UPS、宝洁、沃尔玛是大工业时代的代表。而未来是消费者主导的信息社会,以消费者驱动、个性化生产、网络化协作为特征。过去企业的发展只要专注内部的生产、管理、供应链等等问题,就够了。消费者被动的接收。未来企业的内涵扩展,边界消弭。消费者成为企业重要的一份子。大家想一想,我们的架构能支持这种变化吗?云架构在这个社会时代变迁的大图景下定位在哪儿?有什么作为?

前面杂七杂八的讲,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从企业治理、IT治理的角度看架构;第二,从社会变迁、企业兴衰的角度看架构。

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驱动、个性化生产、网络化协作都是信息技术在驱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典型的特征就是“数据无疆界”“数据使能”“数据驱动”。如何广泛、精确的收集消费者数据,预判消费者行为?如何在企业供应链中迅速传递信息,协调生产?如何精准的推送产品信息?都是IT架构需要考虑的问题。概括起来一句话,如何促进数据在不同的系统中、不同的企业中、甚至不同的国家中,快速、精确的流动,是云架构考虑的核心命题。

社会变迁主题对企业的影响,莫过于出井深之这句话简练精辟:“新一代基于互联网DNA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于利用新模式和新技术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做出预判,所有传统的产品公司都只能沦为这种新型用户平台级公司的附庸,其衰落不是管理能扭转的。互联网的魅力就是‘the power of low end’”。对这部分的解读和分析,参见我另外一篇博客《大数据时代的三大发展趋势和投资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