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凑热闹,说说畅捷通
(2012-03-28 11:33:46)
标签:
软件投资it行业观察杂谈 |
分类: 行业观察 |
去年,一篇专门写畅捷通的报告阉割后,公开发布。用友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怕是泄密,被竞争对手学了去。现在我看畅捷通宣传的热火朝天,干脆来凑凑热闹,估计领导已经把把泄密的事抛到脑后了。谈畅捷通估计也影响不了用友的股价,所以就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谈谈看好这家子公司的理由。
博客嘛,不必端着架子,想到哪说到哪,没准更耐看。先拷贝一条微博:
@赵国栋TMT: 畅捷通是我非常看好的一个子公司,去年收入3个多亿,净利润1.4亿,几乎贡献了集团一半的利润。服务对象是广大的4000多万小微企业,目前覆盖的客户仅百万,这个大舞台,几乎都是国内软件公司的天下。S和O玩不转,估计人家也看不上。
据一些统计数字(其实分析师很无奈,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不打架的数据啊),中国小微企业有4600多万家。小微企业也没有明确的定义,据我观察,可以把出纳、会计不分家的,统统算成小微。这个定义简单、粗暴,但是很有效。
据畅捷通自己宣传说已经有了100万家客户,金蝶、管家婆等其他玩家,统统都按100算,也就是说,4600多万家中,得到正规、较好软件服务支持的企业,还不到个零头。哪怕客户量提高几个百分点,这些这些公司就赚翻了。所以舞台大,能养活几个大的玩家。
SAP和Oracle干不了这个活。给小微企业服务,那是一个痛苦的事儿。问题巨多,还很搞笑,没准你还得顺道普及基本的电脑操作。而且总体来看,小微企业的分化、演变非常迅速。有的可能飞速成长,有的就天天变换花样,有的没几天就销声匿迹,可能哪天又突然冒出很多。所以要耕耘这个市场,需要接地气,需要新的技术手段和业务模式。不能穿西装、打领带、坐软卧去上门指手画脚,也不能听之任之,随其自生自灭。得搞出些花样,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服务。
下面内容抄袭我以前的报告。现在来看,报告写的还是比较晦涩的。简单概况一下吧,第一,不能用给大企业的玩法,给小微做服务;第二,标准化的想法,其实很幼稚滴;还是易经上说的好:“简则易知,易则易从”。第三,云计算模式是有效滴,但照搬桌面软件是不灵滴。下面三段简单描述2000以来业界为小微企业服务做得探索。
从2000年开始,业界有三波进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号角,前两次都是海外巨头鼓噪,但都铩羽而归。第一波恰逢.COM泡沫顶峰,ISP,ICP,ASP等等概念层出不穷。尤以ASP概念因为有微软、IBM、SUN等公司力推,而领一时之风骚。随着.COM泡沫破裂,ASP也偃旗息鼓。实际上ASP初衷就是利用互联网降低中小企业的首次采购成本,通过远程租用的模式,提供计算服务。可惜当时带宽严重不足,以失败而告终。2002年以后,人们试图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软件简单、全面、标准化。这种方式也有两个先天缺陷。一是实际上没有全面的解决方案,理由在第四段中讲了。第二中小的企业的服务性要求,并不比大企业少,而且业务发展、需求变化更快。综合来看,为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成了赔本赚吆喝。也暗淡收场。
2006年,亚马逊首先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一时间中小企业信息化柳暗花明。通过云的形式,提供中小企业所必须得服务。这一创新的模式突破了物理限制,通过互联网渠道,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中小企业。
但期间也出现反复,把桌面应用copy到云端,就叫云计算了吗?用户有什么动力把在本地用的好好的应用,放到网上呢?阿里软件的失败,即为此做了很好的注脚。
经历反复试错,人们终于明白,第一,用标准化软件服务中小企业是行不通的。第二,必须找到低成本的提供服务的方式,否则就不要碰中小企业市场。随着互联网带宽的普及、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上网的教育、终端革命,移动互联网兴起,苹果Appstore成功效应等等因素风云际会,基于云计算的碎片化应用(Appstore模式)成为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终极武器。
畅捷通还是想得比较明白,大的路数就是我在大数据报告第二篇中,阐述的泛互联网化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其实观察一大批公司的产品和发展思路总结出来的。跨平台、门户化、碎片化。这个不多说。反反复复说,我自己都要烦了。给出一个链接,如果想看,就打开读读。入门介绍和正式报告。
最后提醒一下,在这个市场,S和O基本可以忽略。但是竞争对手其实很可怕,就是阿里巴巴、京东这些电商。他们有客户、有数据、有钱,还行动迅速。所以,畅捷通必须轻装跑步,利用泛互联网化的新模式,迅速做大客户群,跑马圈地。武学之道,唯快不破,在这个市场是成立的。否则,很可能会被电商们断了后路,如果沦为人家平台上的一个碎片,就没有什么故事好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