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鹤舞琴-元-匡时拍卖

(2011-06-01 13:25:00)
标签:

元代古琴

杂谈

分类: 古琴名录

http://s3/middle/537e3a28ta49fd473e3b2&690

  1. 起拍价: 500,000600,000
  2. 成交价:1,792,000
  3. 年代:
  4. 规格:长122cm
  5. 拍卖时间:2010-06-06 14:30:00
  6. 拍卖地点: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7. 拍卖会专场:七弦遗韵——宋元明古琴专场
  8. 拍卖会: 2010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9. 拍卖行: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此为元琴,琴长122厘米,额宽17.5厘米,肩宽18.5厘米,尾宽12.5厘米。桐木质地。此琴背刻铭,为清末道光年间琴主友人根据琴名“鹤舞”题诗赞颂该琴的墨迹。 铭文:龙池草书琴名“元鹤舞” 康熙己卯春,四明石翁志。 雨生先生携琴嘱铭书十六字以识其略 天圆地方元鹤翱翔 南熏一曲物阜民康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嘉兴竹里老者张廷济空山无人,独鹤夜语,戛然长鸣,羽蹁迁舞,凉云度帷,明月在树。开玉梅兮,万株;赏清芬兮,谁与;羌静处兮,厉修直。游心于太古。 道光己酉花朝前三日,铭为琴隐园主清赏钱塘次闲赵之琛 来源: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江兆申旧藏 匡时拍卖六琴观后 吴钊 对于像我这样一个爱琴、玩琴几近一辈子的人来说,似乎没有比一次能欣赏这样多的传世名琴更高兴的事了。这次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从宝岛台湾拿来名琴举办“七弦遗韵”古琴专场,邀我先来鉴赏,乐于接受,也就不言而喻了。 琴是中国经典文化的重要代表和其独特的呈示工具。几千年来数不清的文化人,在创作出无比丰富多采的古琴音乐的同时,配合无数造琴工匠制出了无数别具特色的琴器作品。其间它们经历了千百年岁月沧桑,流存至今者数量已极为有限,其中之珍品,更是少之又少,平常已难得一见。这次一下见了六琴,初看之下,它们背后似乎都负载有一段逝去年代的往事佳话。据说原是明代定明宫旧藏的仲尼式《高山流水》琴,显得那样古老艰辛,说是一太常侍告老还乡携回之物。那张《鹤舞》琴和其琴背刻铭,又使我们看到了清末道光年间琴主友人根据琴名“鹤舞”题诗赞颂该琴的墨迹。至于明琴《松云》则显得格外亲切。从琴背题款得知:上世纪三十年代,我的老师查阜西、吴景略等人,为了传承保护当时已少为人知的古琴艺术,在苏州、上海两地与诸多同好成立了今虞琴社,交流琴艺。社友间相互切磋,馈赠琴器,乃极平常之举。此琴就是著名琴家社友李明德赠同社邓怀农,后由修琴大师箫声琴韵室主吴景略修复之名器。 从文物鉴赏者的角度来看,六器之中给我印象较深者,要数南宋理学大师朱晦翁(朱熹)所藏仲尼式宋琴。该琴形制规整,琴肩较宽,琴面弧度不大,具“宋扁”之象。胎系鹿角灰合生漆而成,通体髹黑漆,漆色温润,琴面蛇腹断匀中带变,极其雅致。从池内细观,面板木质松而色深,可见年代之久远。池内右侧,刻字一行,刀痕甚浅,又曾涂漆,极难辨识,现仅有“朱晦翁藏”数字尚依稀可辨。池左深刻“古吴王昆玉重修”七字,极为醒目。据鉴定大家郑珉中先生研究证实,王氏应为明代修琴高手。现藏故宫唐琴《飞泉》腹内也有“王昆玉重修”墨书。曾誉为“京城第一玩家”的王世襄前辈,在其《自珍集》中曾说,此琴是他本人于1947年得于北京地安门外万宝兴古玩店。郑珉中先生对此琴非常看重,曾仔细观察,多次试弹,认为声音深沉苍古。故王氏列为珍品,倍加爱惜,一直珍藏在家,至其晚年才在2003年交付中国嘉德拍卖,转付珍爱者收藏。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当然我作为弹琴的玩家,还是有点偏爱那张元代的《龟山异材》琴。这张琴,琴体秀美匀称,制作规整。漆胎异常珍贵,由鹿角灰内杂金银合成。通体髹黑漆,漆色润雅。通体小蛇腹间流水断。琴背轸池下刻行草琴名“龟山异材”四字,池下刻“太古元音”篆书方印,显得格外古朴高洁。 该琴最可贵的是其造琴工艺,琴体面板取材古桐,得自汉阳龟山。制作时,将其截成无数多边形小块,然后重新拼接胶合,与梓木底板粘合而成。古文献称此工艺是唐代酷爱古琴的高官李勉及其工匠所创。他们选取“新旧桐材”的“合律者”(明蒋克谦《琴书大全》),再“裁截杂取,胶缀为之”,取僧衣“百衲”来自百家之意,得名“百衲琴”。千百年来视为绝品的名琴《响泉》与《韵磬》,就是李勉百衲琴的代表作。这种工艺,诀窍在于:不同的木块,如果材质与新旧程度都一样,拼接胶合时只要保持木纹走向,就能取得好的音响效果。如果材质同而新旧有异,则要通过敲击“板音”的方法,选取“合律”—即音高频率相同的木块,按木纹走向,进行拼接。由于其技术难度较大,一般俗工不易掌握,所以传世百衲琴不仅量少,而且质优者更稀。正因为百衲琴的稀缺性如此之高,所以我见到《龟山异材》,鉴赏了它的品相之后,就将琴横在腿上,抚按一过。初试之下,手感颇佳,其琴声清实松厚,声如金石。琴面上下三准,按音匀而透润,走音绵长韵足,泛音清脆明亮,如珠走玉盘。确是一张品相典雅、音韵佳妙、可供演奏的好琴。有缘者得之,诚可宝也。 吴钊 吴钊,古琴兼音乐史家,1935年12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书香之家。自幼受到昆曲、古琴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1953年从泛川派古琴大师查阜西学琴。1955年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兼从吴派古琴大师吴景略学琴。1959年大学毕业后,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师从音乐史家杨荫浏研究中国音乐史。1985年任中国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北京古琴研究会秘书长。1987-989年任该所中国音乐史研究室主任。1991年任该所研究员,兼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1993年任该所博士生导师至今。2001年起任中国琴会会长兼全国业余古琴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主任。 主要著述有:《追寻逝去的音乐足迹-图说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史略》(合著)、《中国古琴珍萃》(主编)、《琴曲集成》(整理)、《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古琴基础教程》(VCD)及古琴演奏专集《忆故人》、《汉宫秋月》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