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炒了35年冷饭,以太网接下来还能炒什么?

(2008-06-29 22:01:26)
标签:

802.11n

以太网

3g

it

分类: 网界评论
 

今天在和蚊子抗争,在为采访提纲做准备,不小心误打误撞看了些关于802.11n的文章。没有想到在我们自己的网站上看到了对802.11n最详细的介绍,突发了这个blog的想法,以太网未来你还能炒什么冷饭呢?

隆猫做测试是把好手,不论是折叠自行车还是本行it产品。在这篇blog里细看802.11协议之三,802.11n 详细介绍了802.11n。坦率说我对这个协议只是耳朵里有字,但是从来没有研究过,粗粗看来才发现,原来802.11n做好了,在无线领域里不会再像802.11b、g一样是个hub,而是类似一个交换机。只要载频和时隙够多。

但是mimo和所谓的ofdm技术我看来都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儿,在我不多的无线知识和调制解调的记忆中,我记得好像在2000年之前,1998年3G标准出台的时候,那些东东里就有这些东西了。再往前推的话,估计我上大学之前这些东西可鞥就比较成熟了,至少在算法层面上比较成熟,只是需要计算机的支持或者说半导体和配合的软件的支持。

突然想到了www.cnw.com.cn今年刊登的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以太网35年。我于是有了写这篇blog的灵感,以太网的35年实际上是炒旧饭的35年。如果说有什么创新,可能开始在计算机网络还不成熟的时候算是创新,可能就是那个载波侦听的算法以及帧的定义上。而且这个创新其实真不是应该大家在技术、算法上顶礼膜拜的,其实是一个比较省事儿的算法。说好听了就是怎么便宜怎么来,怎么简单让老百姓先用起来怎么来。

然后就是能够借什么东西就借什么,能够有什么成熟的就用什么。开始的电缆用过有线电视的铜缆,用过类似的电话线,光缆也是别人早有的。1998年战胜了atm,但是记得谁说过在当时千兆以太网上在编码还是哪个地方就借用了别人的东西,好像是sdh,要不就是atm。而后在10GE的时候照用不无误,接着用别人成熟的东西。类似的好像还有,包括百兆等等,无奈小弟学疏才浅,记不住了,如果哪位能够给咱补上,我到时候送您份小礼物。

看看现在的mimo一样,还是用了别人成熟的东西。

以太网强在炒了成熟的算法的冷饭,却能做得相当便宜。记得万兆标准批准之后10Gpos就出现了价格下跌,因为10Gpos和万兆光模块在很多地方可以共用,价格下滑趋势明显。

以太网炒冷饭的另一特点是力求成本而不太在乎质量。虽然说802.11n可以让一个ap成为一个无线交换机,但是我敢保证不同厂家做法完全不同,即使是最好的情况下,一旦用户数量增加,载频和时隙不够的情况下,你如果想支持流媒体这样对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应用的话,告诉您保证好不了。以前以太网的方式就是不行了,扩带宽,802.1q协议里的cos位,真正执行起来呵呵差强任意,得看交换机的队列有几个,支持什么队列算法,那个差距可就大了。

同样估计所谓的mimo算法区别在这方面差距大,而即使统一了标准,在最终的实现上区别也会很大,市场上最多的还是号称好质量其实更偏重成本控制的东西。

35年了,以太网有不少新的东西可以借鉴。但是,这个靠着低成本和好人缘的草根英雄在未来越来越会面临难以再借鉴的机会。在有线传输领域里,能借鉴的技术越来越少,40GE提出来了100GE提出来了,提出的速度已经至少是和sdh看齐的了,接下来借鉴谁?SDH肯定不会比以太网再跑得快乐。infinband、FC吗?可能得靠他们了,不过他们都是精打细算的家伙,快不到哪里去。一个追风35年的少年,长成了中年人,却发现自己前面没人了,自己领跑了。以太网你能习惯吗?

最后啰嗦两句。记得10年前我写关于56k调制解调器的时候,查阅那些难懂的资料的时候,看到了关于信号调制解调和dsp处理技术的内容。考,痛苦啊。记得我们班当年学习数字信号处理那门课的时候要不是老师高抬贵手,否则折者无数。ofdm让我想起了所谓拉普拉斯变换,复变函数、微积分等等的数学……记得当年听过一个关于las cdma和td scdma的讲座,北邮的一位知名学者和我们学校的院士保铮分别做了演讲,考当时就是晕菜啊。知道要想在学术上上个水平,没有一定的数学功底没戏啊。也许以太网在无线领域还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只要算法上有积累,微型计算机处理芯片处理能力、软件、能耗控制上有突破,35岁的以太网飞起来会感觉更靠谱些。

以上纯属胡说八道,欢迎各位技术大拿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