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和思科,一个是软件业的巨头,一个是
网络界的巨鳄,二者的关系究竟会向何处去呢?去年以来发生的事情,让我们感觉,曾经的合作伙伴,今天似乎要反目成仇。
曾经的甜蜜
在差不多2003年之前,这两家公司的关系相当密切。在今天称之为统一通信的领域里二者的合作非常紧密,从应用到基础的平台。在2003年之前,从我的角度看,我觉得思科很有意思,很多的软件平台都是基于微软的Windows喜欢作系统平台的。比如说关键性的Call
Server(思科称为Call
Manager)、认证、管理平台。这有些令人费解,如果说是在今天,微软的Server
2003才看着更像健壮的服务器软件,而在2000年前后的Windows
2000/NT,说他健壮,实在罕有人苟同。这样的软件在当时似乎更应该运行在Unix的平台上,至少应该是FreeBSD或者Linux。还好思科当时一些电信级产品还是基于Sun的Solaris平台。可能思科是为了节省企业网方案的成本,用便宜的PC服务器加上Windows的软件加上思科的软件,可能用户会容易接受吧。
一个小插曲是,记得SQL
Server和Slammer等病毒泛滥的时候,我看到一篇CCO上的文档,告诉客户要及时地升级思科企业级IP电话的灵魂Call
Manager上的SQL补丁和服务器软件的补丁。
分裂
但是到了2003年,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不知道这是不是今日貌合神离裂痕地开始。
在2003年我写过一篇文章《思科给自己加压》,是一篇思科2004财季初例行分析师大会的报道。财季初的分析师大会对思科极为重要,钱伯斯等思科领导层在那上面的讲话将预示着未来一年乃至几年的思科发展方向。近两年思科在宣扬用户体验,在向消费类市场进军。在2003年12月份的会议上,在全球经济呈现明显复苏迹象的时候,那时候的思科和钱伯斯太技术了。他们在向业界传达一个信息,在经济复苏的时候用户要刻不容缓的开始对IT、网络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投资新技术和新产品。而思科是一个技术创新的公司,要带给整个世界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
老实讲我认为思科和微软都不是技术创新公司,他们的成功来自于成功的运营、一流的市场推广。如果算技术创新,可能是在最最开始的时候吧,微软略强,至少盖茨还在,而思科呢,那对传奇夫妇早已离开,当初创业初期的核心人物可能就省CEO,今天的董事长了。
在2003年的分析师大会上,几个技术亮点对今天仍旧有影响力。IIN是现在思科技术方面的整体愿景。可编程ASIC,也就是NP,被用在现在世界上顶级的核心路由器CRS-1,它于2004年5月发布,在CRS-1使用的转发引擎芯片上集成了188个32位的微处理器,有人号称这些小的CPU都是奔腾级别的,思科骄傲的声称他们的芯片设计能力达到了Intel的水平,而如此高水平的芯片只有在不多的几个芯片工厂才能生产。另一点就是支持Linux。
2006年思科在发布其里程碑式的新一代统一通信产品的时候,记者惊奇的发现新的Call
Manager5的运行平台除了Windows,还有Linux。而且,似乎对Linux更感兴趣。思科演示的新应用,更多的是自己开发的软电话、电话会议产品,微软也退居其二。
是不是Linux导致了微软和思科的感情裂痕呢?
竞争?
可能还不仅仅如此吧。可能还在于二者产品线的扩张,自己控制欲的扩张导致的必然碰撞。
安全是第一个战场。思科和微软都将扩张的着眼点放在了安全。思科在2004发布了NAC解决方案,在几乎同时微软也发布了其NAP的计划,虽然后者至今还更多停留在市场宣传上。思科和微软虽然都看到了解决企业网络安全问题的关键点,提出了架构上非常类似的方法,但是还是存在着相当的大的区别,以至于一直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 而且在业界形成了一场拉锯战,双方都在拉各自的支持者。直道最近才显现出弥合的迹象,比如在IETF的协议制定上、产品的融合上。 思科是网络业的领导者,微软是桌面、服务器软件领域的占统治地位的厂商,在这样的技术领域,如果紧密合作的话,怎会前期出现出如此大的差距呢?让人深思呀。
第二次是在统一通信。2006年令人吃惊的一个新闻是微软和北电的超乎想象的亲密联盟。 我当时真的不理解为什么微软选择了北电,而不是思科。当然,北电和Avaya、西门子、Alcatel在PBX这个领域都有着骄人的业绩,选择他们中的任意一家都不为过。但是,如果是挑强者,思科增长的速度也很迅猛啊。而思科和微软也曾经有过紧密地合作呀。还有个小插曲,当年这些老牌的PBX排斥思科为代表的IP解决方案时,曾经诟病过IP电话系统的健壮性,记得有句话即使IP电话没问题,但是跑Call
Server的服务器是在Windows上的,Windows总会死机吧。当他们跨入到IP电话领域的时候,他们还在打击还在使用Windows服务器的思科,说他们自己的服务器都运行在安全的喜欢作系统上——Linux或者FreeBSD。
在新一代的统一通信里,软件厂商的确变得越来越重要。不论是思科还是北电、Avaya等都在说,新的IP电话系统最大的好处不是省长途电话费,而是提升用户的生产力。为什么提升生产力呢?靠得是和应用软件、协同帮那个软件紧密集成。 思科在这里表现的是在平衡,但是似乎更贴近IBM。
统一通信领域是最近的业内焦点,微软和思科的碰撞近来几乎都在这个领域。网界网刚刚报到了微软发布中小企业的语音方案 ,真是神奇,居然微软直接进入IP电话市场,报道中显示微软甚至推出了自己的话机。这是与思科等厂商的直接竞争,思科在这个中小企业中有专门的解决方案比如ISR+话机和Call
Manager Express。
思科也不甘寂寞,最近最热门的话题是思科对一家中国背景的公司——WebEX的收购。我的同事早在2000年前后就在上海软件园和这家公司打过交道,谁能想到当初的小公司,能够卖了32亿美元现金,这可是近来思科最大手笔的收购之一。WebEX的产品和服务直接和微软竞争,它提供集视频、数据、语音一起的网络会议解决方案,而微软呢NetMeeting等套件是其进军统一通信的利器。很多业界分析师都认为这是思科向微软宣战的行为。
存储其实可能也是一个战场,只是我对这块并不熟悉。不过思科对很多领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比如对NeoPath的收购。这是一家非SAN的厂商,而是更多偏软的公司,比如在虚拟化存储在文件服务器方面。在这方面,我想微软是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其针对存储的服务器软件。
竞争其实是蛮广泛的,我不知道在思科的IIN架构里,特别是企业的SONA架构中有哪些是来自收购的,我记得思科的SONA中曾经有一个解决方案是关于服务器的自动配置的,这已经深入到了微软的地盘。类似的还有思科对社区软件厂商的收购行为。
圈里的高人可能还能分析出很多。但是,两家公司之间重叠,会发生竞争的领域在增加是个事实。不知道他们是否会争个你死我活?会放弃合作?不知道谁会赢?
记得很早之前,思科的人总是说自己是一家软件公司。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他们最终会和微软展开竞争。而和IBM呢,看来两家公司走得越来越近了,是因为郭士纳退休前把IBM打造成了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