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向互联网转型的第四天。
今天和销售部门在讨论报价的问题,我真是一个互联网的门外汉,很多东西还要考虑,还好金霞同志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中午和一个国内知名论坛的创始人吃饭,看看有什么合作的机会。而后是和技术部的刘总讨论我们的技术预算,顺便对去年的情况进行沟通和了解。
快下班的时候晓静突然来电,告诉说明天IDG在中国负责互联网的张波,集团的总裁九如要召集一个互联网方面的会议,让我尽快准备一个ppt,明天在会上宣讲,谈谈我们的问题和规划。我赶紧召集张总、刘总开会。等着张总回来之前,还和新通信的郑总沟通了一下他们部门如何向互联网转,他谈他的想法,苦衷。他想看看我能怎么帮他。我想他可能想让我们帮他做些内容,但是我脑子里在想ppt的事情。所以只能说我们的转型要求,工作量上的要求等等,而且我不能帮他什么,一个转型的平媒还没有太多的人力投入。我哪里有那么多人去负责给他找内容,我觉得按他的说法仅仅是把他杂志上的内容放上来是不行的,太慢,而且不够多。
等到张总回来,找了会议室拉开架势开始干活,肚子已经咕咕叫了。老板问谁能订饭,恰巧秘书不在,而平媒的同志们已经习惯在周四晚上去外面吃饭了。我们帮不了老板和我们自己。晓静(老板)说,先干后吃。进度还比较快,大致架构出来了,调整了措辞,还好明天是内部介绍不是面对客户。老板谈完他的能帮我们的部分以后,抱着笔记本又去了三楼,HR和财务的人等着他做。他饿着肚子向我们告别,我们饿着肚子继续工作。我现在体会,虽然到了互联网时代,但是还是要开很多会,要继续受到生理条件的困扰。
我和张总最后离开会议室。刘总的工作也差不多同期完成,不过他回家了,老婆刚生娃可以理解。
我和张总找了个地方吃饭。饭桌上聊了很多,很震撼。饭后分手,上了出租车我脑海里当当当当当闪出五个大字:向网媒致敬!
向网媒致敬其实最最重要的是向网媒人致敬!这种想法,我从来没有过,更没有那么强烈过!谈谈我对网媒传统的认识。我觉得网媒没有什么价值,无非是靠钱堆出来的,靠广告堆出来的。还不是老板比较能说,能搞来钱。网媒的服务模式无非是抄来的,国外有雅虎,国内就有了搜狐,要赖就赖张朝阳同志当时叫得名字和yahoo太靠,谁没有年轻的时候呢。网媒的编辑不就是ctrl+c和ctrl+v吗(windows系统里的拷贝粘帖快捷键)?无非是会搞个专题,很多人也不是科班出身,最近几年才有些平媒的人去,不少还不是圈子里的大腕。没有太多的原创能力,只能引用转载我们的内容。就像张总说的,平媒的学历普遍比网媒高,的确呀,很多网媒的编辑连本科学历都没有,更不消说硕士、名牌了。说新闻,又有多少人学过写作?什么是导语、标题如何做?怎么算倒金字塔?
但是今天这顿50来块钱的工作餐,真的很值,让我认识到了网媒人,我要向他们致敬。今天网媒对平媒,特别是像IT技术领域的一些平媒造成冲击,除了技术的发展、阅读习惯的变化、纸媒向网络转型的速度太慢,最最关键的是网媒人更关注用户的体验,给了用户更好的体验。更有懂网络媒体的规则、更勤奋、更了解用户的需求。否则,几乎很多IT媒体都在很早之前就有网站,现在几乎所有的纸媒都有自己的网站,为何拼不过网媒呢?
我知道网媒的人很勤奋,不停的上稿子,上专题,到处找东西。但是他们原创内容的速度也很快,很多新闻事件出来,今天他们不但能迅速写出来,而且能够做非常充分的采访。
我知道网媒的人很勤奋,能够很快的做一个专题。但是我不知道他们能够同时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出来,搞出一个活动来。
我知道网媒的人很勤奋,但是,我不知道他们能够把握用户的脉搏,虽然看似学历不高,但是他们能够规划好一个专题,设计好一个频道,把内容有效的组织起来,放在上面,让网站有足够的粘性。还能策划出更多的服务出来。而作为一个平媒资深的编辑,我都不太清楚一个大频道,里面如何做小频道,如何更有逻辑性的规划和分布内容。
我知道网媒的人很勤奋,但是我不知道他们有些人能够一人多职,技术也懂、策划懂、内容懂,还能够很好的协调实现出来。
看看平媒的人,有多少人有那么勤奋?有多少人还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有多少人了解我们的读者,有多少人和最终的读者保持紧密的交流?说白了,你都不知道用户究竟喜欢什么,想看什么,爱看什么……
作为平媒来说,在中国这样的特定环境下,竞争还是不够充分。我们高高在上,有着无冕之王的封号和实惠,养尊处优。而一大批涌现的网媒,看似一无所有,野路子出身,细究都可能有着非法嫌疑。看似悬殊的竞争谁会赢?历史给了太多的答案。
如果仍旧抱有资深无限的优越感,带着有色眼镜,看着网媒人,看着网媒,结果必败。
想转型,而且想在转型的过程中获得一席生存空间的平媒人。现在不是花力量讨论“平媒不死”的时候,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说声“向网媒致敬,向网媒人敬礼!”而后恭恭敬敬的鞠躬,行拜师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