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魏英杰
魏英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641
  • 关注人气:17,3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物馆建越多越有文化?

(2012-11-26 01:34:54)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博物馆建越多越有文化?

文/魏英杰

有消息称,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到2011年年底已迅猛发展到3589个,并且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平均三天多就增加一座博物馆。

倒不觉得,博物馆多了有何不妥。博物馆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大观园,也是开阔视野、启迪民智的大讲堂,当然多多益善。以往对这方面重视得不够,如今多建一些博物馆,等于是在还欠账。何况以人均拥有量看,国内博物馆的数量就越发显得捉襟见肘。在发达国家,平均数万人即可拥有一座博物馆,而国内目前仍是数十万人拥有一座,仍有不小差距。

不过,近年来国内兴起博物馆建设热潮,或许还应归功于政策鼓励。2008年初,国家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将博物馆、纪念馆上升到“宣传与传播先进文化”的高度,并明确相关保障机制。如,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单位门票减少部分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运转经费增量部分由中央财政根据不同地区按比例进行补助。自此以后,新建和免费开放博物馆摆上地方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换言之,一些地方开始把这当成了政绩工程来抓。

狠抓文化政绩,本身也没什么不妥。只不过,任何东西和政绩一沾边,往往就容易变味、走样。与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情相比,大量博物馆的生存现状却令人堪忧。“热热闹闹建设,冷冷清清运营。”这成了一些博物馆的真实写照。如报道披露,山西晋城博物馆两年多处于闭馆状态,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招不到专业人才,等等。资金不到位、运营管理不善、服务水平低下,这些困境使得不少博物馆徒具虚名,成了地方装点门面的文化摆设。

面对上述乱象,不由让人怀疑:建那么多博物馆,有多少真正发挥作用了?以往,博物馆要么大门紧闭,公众无缘一睹芳容,要么收费办展,偏离公共服务理念。而如今,大部分博物馆是免费开放了(不可否认这是一种进步),可如果还是有名无实,只作表面文章,公众还是难以享有均等文化权利。倘若不注重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播效果,免费开放只能成为地方政府炮制的一道文化快餐。

这么来看,博物馆建越多并不等于越有文化。其中道理就和买书一样。买书是一件雅事,但买书和读书并不是一回事。家里书架上放满了图书,并不代表这个人有文化,或者说并不等于书中知识都装进了他的脑袋。这大概只能说明,这个人有买书嗜好而已。同样道理,一个地方多建几座博物馆也说明不了多少问题。这既不等于博物馆发挥了文化传播功能,也不表明当地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倘若这只是一项文化政绩工程,说穿了可能和老百姓没啥关系。

像这种装文化范儿的事情,当下并不少见。日前有媒体披露,国内正有不少于30个城市谋划或正在投入巨资重建古城,有些项目投资动辄数百亿元。一边是随意拆毁历史文化建筑,一边是高歌猛进打造文化穿越工程。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其内在逻辑颇为相似,就是钻进文化的螺蛳壳里做道场,搞旅游地产开发罢了。问题是,其中不少项目砸的是纳税人的钱,却从不问老百姓愿意与否。这且不说,在大拆大建过程中,还极可能损及老百姓利益。

免费开放博物馆,成本自然也是摊到每个纳税人头上。花财政钱让老百姓享有文化美食,这是正事;但如果随意炮制,只顾自身政绩而不能给老百姓文化实惠,这样的博物馆建得越多,只能说是越劳民伤财。

2012年11月2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