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有多远
(2011-01-21 12:22: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永远有多远
文/魏英杰
这两天南方一些地方普降大雪,上海等地拉响了暴雪警报,杭州中小学也放假一天。家里几台空调都打开了,这才感觉稍微有点暖意。
想到前几天,广州有朋友抱怨天气太冷,一边“开着电暖器,戴着露指手套,套着电热鞋,穿着棉袄,戴着绒帽护耳,端坐电脑前干活”,一边还得关心这个月的电费,心里着实有些同情。
温度和心情其实也有一定关系。同样的气温,在出租房或在自己家里,心理温度肯定有落差。文学家笔下的那个“温暖的家”,不言而喻,往往指的就是自己的家,而不是出租房。在这种传统观念和现实需求的支配下,中国房市近年来一直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实在不值得奇怪。
前不久一干朋友聚餐,谈到城市化话题。有人问:你们觉得杭州房价还会涨吗?居然所有人都说会涨。扫了一眼在座诸位,没买房的人占一大半,非土生土长杭州人约占九成。常住人口快速增长,人人都想在这个城市里安个家,看来房价即便不涨,一时半会儿也未必能掉下来。虽然说,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牛市,可要等到房地产熊市的到来,且不说那时候还买得起买不起房,恐怕许多人也等不起。
想到这些,是因为看到上海市某副市长在近日称:上海今后将为“永远买不起房的市民提供廉租房”。感动之余,忽然觉得这句话很有讲究。例如,“永远买不起房”怎么个计算法?一个人难道有办法知道自己永远买不起房吗?如果是这样,那他应该会感到人生是多么的无奈。再者,就算他自己承认永远买不起房,政府又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更何况,“市民”这个词是针对用户上海市户籍的居民,还是指所有常住上海的人?二者所涵括的对象,差别可大着呢。
遗憾的是,报道只有这么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别的再没有其他相关信息。所以,看到这句话,我不禁想起了一句歌词:永远有多远?
是啊,永远是一个多么虚无缥缈的词汇。按照这个标准,上海或许只需要建设几幢廉租楼就可以了。而实际上,廉租房从其定义来讲只不过是过渡性用房,专门提供给那些暂时买不起房的群体。我还真不知道,怎样才能够给那些永远买不起房的人提供暂时的廉租房?
有趣的是,作为房价上涨的主要推手,有些地方政府部门还搞得像没事人一样,一边大量卖地数钞票,另一篇还煞有介事地批评房价过高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这难免给人一种幻觉,房价都是给那些房产商、炒房团炒上去的,政府也是无辜受害者。
其实,政府承诺并不需要如此给力。只要各地政府把该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按足够比例提出,保证用于廉租房建设,那些暂时还买不起房的人,即便是在这样的大雪天也会感到一股暖意上升。可回头再看,国家审计署去年底披露的没有按要求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22个城市,上海赫然在目。面对这个现实,“永远”的承诺又能够走多远?
生活如同穿行于时光隧道。有些事情,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对我们关系重大。无论房价高到什么地步,房市荒谬与否,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去做出抉择。听房地产商说房价还会涨,或者相信政府能把房价打压下来,甚至于等着政府能够给你安排一套廉租房,意义真的不大。
2011年1月20日
文/魏英杰
这两天南方一些地方普降大雪,上海等地拉响了暴雪警报,杭州中小学也放假一天。家里几台空调都打开了,这才感觉稍微有点暖意。
想到前几天,广州有朋友抱怨天气太冷,一边“开着电暖器,戴着露指手套,套着电热鞋,穿着棉袄,戴着绒帽护耳,端坐电脑前干活”,一边还得关心这个月的电费,心里着实有些同情。
温度和心情其实也有一定关系。同样的气温,在出租房或在自己家里,心理温度肯定有落差。文学家笔下的那个“温暖的家”,不言而喻,往往指的就是自己的家,而不是出租房。在这种传统观念和现实需求的支配下,中国房市近年来一直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实在不值得奇怪。
前不久一干朋友聚餐,谈到城市化话题。有人问:你们觉得杭州房价还会涨吗?居然所有人都说会涨。扫了一眼在座诸位,没买房的人占一大半,非土生土长杭州人约占九成。常住人口快速增长,人人都想在这个城市里安个家,看来房价即便不涨,一时半会儿也未必能掉下来。虽然说,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牛市,可要等到房地产熊市的到来,且不说那时候还买得起买不起房,恐怕许多人也等不起。
想到这些,是因为看到上海市某副市长在近日称:上海今后将为“永远买不起房的市民提供廉租房”。感动之余,忽然觉得这句话很有讲究。例如,“永远买不起房”怎么个计算法?一个人难道有办法知道自己永远买不起房吗?如果是这样,那他应该会感到人生是多么的无奈。再者,就算他自己承认永远买不起房,政府又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更何况,“市民”这个词是针对用户上海市户籍的居民,还是指所有常住上海的人?二者所涵括的对象,差别可大着呢。
遗憾的是,报道只有这么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别的再没有其他相关信息。所以,看到这句话,我不禁想起了一句歌词:永远有多远?
是啊,永远是一个多么虚无缥缈的词汇。按照这个标准,上海或许只需要建设几幢廉租楼就可以了。而实际上,廉租房从其定义来讲只不过是过渡性用房,专门提供给那些暂时买不起房的群体。我还真不知道,怎样才能够给那些永远买不起房的人提供暂时的廉租房?
有趣的是,作为房价上涨的主要推手,有些地方政府部门还搞得像没事人一样,一边大量卖地数钞票,另一篇还煞有介事地批评房价过高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这难免给人一种幻觉,房价都是给那些房产商、炒房团炒上去的,政府也是无辜受害者。
其实,政府承诺并不需要如此给力。只要各地政府把该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按足够比例提出,保证用于廉租房建设,那些暂时还买不起房的人,即便是在这样的大雪天也会感到一股暖意上升。可回头再看,国家审计署去年底披露的没有按要求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22个城市,上海赫然在目。面对这个现实,“永远”的承诺又能够走多远?
生活如同穿行于时光隧道。有些事情,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对我们关系重大。无论房价高到什么地步,房市荒谬与否,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去做出抉择。听房地产商说房价还会涨,或者相信政府能把房价打压下来,甚至于等着政府能够给你安排一套廉租房,意义真的不大。
2011年1月20日
前一篇:女民工千里走单骑的悲情象征
后一篇:摸清地方债务有利于深化分税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