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会”怎么变成了夜总会?
(2010-02-26 16:41: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同学会”怎么变成了夜总会?
文/魏英杰
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虽然不是黄埔军校本身,却也是个重要的文物建筑。如今,这处见证中国现代历史的建筑物,却被改造成了一家夜总会。据报道,这幢老建筑的结构已被严重破坏和扩建,不复当年模样。从那里经过,望着墙外的霓虹灯和酒吧招牌,恐怕谁也想不到这座建筑物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时刻。
“同学会”变成了夜总会,这真是件荒唐事。让人大感奇怪的是,如此荒谬行为居然直到酒吧挂牌营业、文物遭遇破坏,这才引起外界和有关部门的关注。不管怎么讲,这里好歹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怎么能如此轻率对待呢?
表面上看,这事情要怪承租者擅自改变经营用途(原来申请报建的是咖啡厅),但这类文物建筑能否改作商业经营场所,原本就很值得疑问。且先不提这个文物保护单位所谓的业主是谁——大概不会是私人所有吧,这样把建筑文物租赁出去,在相当程度上无异于“引狼入室”。这么说吧,既然把文物转为商业用途,本身就很难防范承租者因经营需要而搞小动作。到那个时候,主管部门再来要求停业整顿,当然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在这里应该追问一句:相关主管部门早都干嘛去了?
也有专家称,合理使用文物建筑早有先例。这是不错的,国内其他城市也存在类似情况。但是,有必要好好反思这种后患无穷的“经营文物”的思维,至少应当对此作出进一步厘清和界定。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看文物主管单位是以保护文物为首要职责,还是重在利用文物获取经济利益。如果是后者那自然是错的,没什么话好说。倘若是前者,这类建筑本就不该变成夜总会,就算当时通过审批的咖啡厅也不行。主管部门早就该想到,这种人流量较大的经营活动很容易对文物建筑造成损害。
相关部门采取这种保护性使用文物的措施,相信不是为了区区一点租金。退一步讲,就算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就这样把文物租赁出去也很不划算,说白了简直是贱卖文物。眼下,各地都在大力挖掘文物资源,有些地方为争抢历史名人故居、出生地的名分,甚至不惜大打出手。回头一看,广州却把谁也抢不走的文物资源拱手租赁给一家夜总会,这无论怎么看都是一种下策。
更好的办法,应当是回归文物本身的面貌和定位,妥善保护并向公众免费开放。许多人都知道,杭州许多文物景点都是免门票的。比如,杭州三台山景区是个聚餐休闲的场所,附近于谦祠景点风光秀丽,并有专人负责解说,这一切却都是免费的。看上去政府并没有从中获得直接经济利益(还投入不少维护费用),但这么一来,老百姓能够尽情享受休闲生活,餐饮店也直接赚到了钱,当地旅游业更赢得了良好口碑,有利于吸引更多游客。说到底,大家都“赚”到了。
这样的文物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理念,颇值得借鉴。对文物进行保护性使用,往往就会变成破坏性使用,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让人守在门口收取那么一点门票收入,也不是什么好招数。所以,对于“不差钱”的广州来说,还不如派专人管理,对外免费开放。这样做既让利于民,又可为城市旅游业赢得良好形象。还是赶紧抛弃那种急功近利的文物商业化思维吧,否则今天这个文物建筑变成了夜总会,明天还不晓得被改造成什么。
2010年2月25日
文/魏英杰
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虽然不是黄埔军校本身,却也是个重要的文物建筑。如今,这处见证中国现代历史的建筑物,却被改造成了一家夜总会。据报道,这幢老建筑的结构已被严重破坏和扩建,不复当年模样。从那里经过,望着墙外的霓虹灯和酒吧招牌,恐怕谁也想不到这座建筑物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时刻。
“同学会”变成了夜总会,这真是件荒唐事。让人大感奇怪的是,如此荒谬行为居然直到酒吧挂牌营业、文物遭遇破坏,这才引起外界和有关部门的关注。不管怎么讲,这里好歹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怎么能如此轻率对待呢?
表面上看,这事情要怪承租者擅自改变经营用途(原来申请报建的是咖啡厅),但这类文物建筑能否改作商业经营场所,原本就很值得疑问。且先不提这个文物保护单位所谓的业主是谁——大概不会是私人所有吧,这样把建筑文物租赁出去,在相当程度上无异于“引狼入室”。这么说吧,既然把文物转为商业用途,本身就很难防范承租者因经营需要而搞小动作。到那个时候,主管部门再来要求停业整顿,当然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在这里应该追问一句:相关主管部门早都干嘛去了?
也有专家称,合理使用文物建筑早有先例。这是不错的,国内其他城市也存在类似情况。但是,有必要好好反思这种后患无穷的“经营文物”的思维,至少应当对此作出进一步厘清和界定。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看文物主管单位是以保护文物为首要职责,还是重在利用文物获取经济利益。如果是后者那自然是错的,没什么话好说。倘若是前者,这类建筑本就不该变成夜总会,就算当时通过审批的咖啡厅也不行。主管部门早就该想到,这种人流量较大的经营活动很容易对文物建筑造成损害。
相关部门采取这种保护性使用文物的措施,相信不是为了区区一点租金。退一步讲,就算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就这样把文物租赁出去也很不划算,说白了简直是贱卖文物。眼下,各地都在大力挖掘文物资源,有些地方为争抢历史名人故居、出生地的名分,甚至不惜大打出手。回头一看,广州却把谁也抢不走的文物资源拱手租赁给一家夜总会,这无论怎么看都是一种下策。
更好的办法,应当是回归文物本身的面貌和定位,妥善保护并向公众免费开放。许多人都知道,杭州许多文物景点都是免门票的。比如,杭州三台山景区是个聚餐休闲的场所,附近于谦祠景点风光秀丽,并有专人负责解说,这一切却都是免费的。看上去政府并没有从中获得直接经济利益(还投入不少维护费用),但这么一来,老百姓能够尽情享受休闲生活,餐饮店也直接赚到了钱,当地旅游业更赢得了良好口碑,有利于吸引更多游客。说到底,大家都“赚”到了。
这样的文物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理念,颇值得借鉴。对文物进行保护性使用,往往就会变成破坏性使用,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让人守在门口收取那么一点门票收入,也不是什么好招数。所以,对于“不差钱”的广州来说,还不如派专人管理,对外免费开放。这样做既让利于民,又可为城市旅游业赢得良好形象。还是赶紧抛弃那种急功近利的文物商业化思维吧,否则今天这个文物建筑变成了夜总会,明天还不晓得被改造成什么。
2010年2月25日
前一篇:一场角色错位的招商誓师大会
后一篇:“家务工资化”等于把老婆当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