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语凋零,谈何人才培养?

(2010-01-25 16:02:41)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母语凋零,谈何人才培养?

文/魏英杰

近些年来,传统文化似乎正走向复兴之路。国学热、历史热,一波接着一波,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学术通俗化运动受到公众热烈追捧。近日,至圣先师孔子还被抬上了荧幕。遗憾的是,这并不等于说汉语教育受到了足够重视。不信的话,从刚刚举行的上海六高校自主招生测试,不难看出某些端倪。

六所高校这次自主招生测试有一共同特点,就是不考语文且偏重英语。这个消息在网上引起了强烈反感,甚至被人斥为“崇洋媚外”。公允地说,有些人加入批评的行列,其实是对自主招生政策不太了解。自主招生只是高校招录工作的一项措施,而不是说参加自主招生就不用高考了。既然考生仍要参加高考,而且一定会考语文,自主招生测试不考语文也便不那么难以理解。把高考科目都拿到自主招生考场上折腾一遍,这岂不成了高考预演,如此还有何意义可言?

别忘了,当初搞自主招生主要是为了从高考之外选拔人才。就此而论,自主招生确实可以不考语文——就算不考英语、数学,我也没啥意见。

问题是,如今的自主招生不仅没能实现真正的政策效果(反倒成了一种加分手段),它的笔试还真的就像另外一场高考。这样来看,为何偏偏不考语文就值得让人深思。倘若再拿英语所受“超国语待遇”对比,更不难发现,母语教育(主要指汉语教育)被边缘化实乃不争的事实。比如,一位高校招办老师这么解释: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不考语文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而是考太多科目会给考生带来负担。言下之意,可以不考语文,但绝对不能不考英语。

这就让人想不通了。虽说有些人借此发牢骚,批评当前过分重视外语教育的状况,但我并不认为重视外语有何不妥,而只是觉得:英语当然很重要,可母语教育难道就不重要吗?近年来,各种翻译作品“事故”不断已为人所周知,有人就说了,这不光是一个外语水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些翻译者连自己的母语都没学好。这也说明,我们的汉语教育是否过关,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轻视母语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最近,有人在网上质疑号称权威的CSSCI期刊目录,认为这个国内各高校科研考核与职称评定的“硬标准”,存在严重歧视本国语言学研究与教育的倾向。“CSSCI语言类刊物的排序,排在前五名的刊物,外语专业占了三种。前十名中,外语与语言教学类占了八种。”这更加反映了,当前汉语教育受排挤、遭冷落的现状。

由此不难看出,六高校不考语文错不在自主招生,板子也不能全打在英语教育上(这里头存在的弊端另说),问题就在于国内高校本来就普遍轻视、忽略汉语教育。说起来,这又是由于汉语文化在近代发展中处于弱势,遭遇西方文化不断打压,进而国人丧失文化自我认同感的一个结果。近年来,虽说传统文化日渐受到重视,却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汉语教育的积弱局面。

回想起,某堂堂大学校长居然把“赓续”硬生生地弄成了“脊续”,所谓“重振国学”的口号委实令人发噱。无怪乎学贯中西的陆谷孙教授一再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是啊,母语凋零,谈何人才培养?

2010年1月2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