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不打折”怎么看都是帮倒忙
(2010-01-12 09:45: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新书不打折”怎么看都是帮倒忙
文/魏英杰
前些日子,单位为倡导读书风气,给每人发了一百元购书券。当时还蛮高兴的,可一走进新华书店感觉就不那么妙了。自己每年要买两三百本书,一般都在网上书店和民营人文书店购买,可在新华书店却发现没啥特别想买的书。票值就这么多,这里的图书又一律不打折,多拿几本就得多花冤枉钱,谁乐意呀。
不过像咱这样的爱书人,今后恐怕难以痛痛快快地买书了。近日,《图书公平交易规则》正式出台,明确规定出版一年内的新书须按图书标价销售,网上书店或会员制销售最多只能享受不低于8.5折的优惠幅度。认识不少书虫,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们要么摆出一副丧脸,要么冷笑不已,反正都觉得这事情挺不靠谱的。
你想啊,平时大家都享受图书折扣惯了,一下子不给打折,不就像我拿着免费取书券买原价书,心里还老大不爽一样吗?这种人性的小弱点,大概谁也难免。有时真想不通,网上书店新书给打五折六折的都有,双方你情我愿,碍着谁啦?当然,这肯定是气话。图书打折确实动了某些利益相关者的奶酪。谁最不乐意打折,或者说谁最打不下折,大家心里明亮亮的——不就是经营成本居高不下,成天想着依赖政策保护的那些书店嘛。
可问题是,这样的政策保护能起到效果吗?并不见得。对那些善于在竞争中生存的企业,该规定如同贴在墙上的一张纸,根本起不到实际作用。拿网上书店来说,只能打八五折没问题,它完全可以在这基础上制定其他优惠政策,比如买100元打送一本其他书。只要打折降价的空间存在,类似的变通做法就很难禁止。何况,该规定只是协会出台的行规,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那么所谓的图书价格保护规定无非是一声无力的呐喊。
进一步说,这类规定不仅难有作用,而且怎么看都是在帮倒忙。这有点像禁售图书,根据以往经验,但凡有什么书被禁,销路立即扶摇直上。记得有畅销书作家这么呼吁过:“求求你,禁了我吧!”这是一个市场的时代,倘若没办法完全堵住流通渠道,每个禁令总要被那些“别有居心”的书商、作家拿来炒作。有人还说了,正规渠道不允许打折,笑得最灿烂的是那些盗版书商。现在的图书定价本来就贵,再不打折,大家只好都去买盗版书了。
北京万圣书园老板刘苏里说过一句话:“思想不打折。”从最良善的愿望出发,新书不打折或许有助于改善万圣书园、季风书店这类人文书店的生存环境。但是,这并非一厢情愿就能解决的问题。市场很残酷,就算你贩卖的是人类最宝贵的思想和知识,也得服从市场客观规律。同样的一本书,我从别的地方能买到便宜价,这本书的思想含量难道就会有所不同?这样的话,读者是否也可以说:正因为书籍是思想和知识的载体,更应该让所有人都买得起!
这么来看,新书不能打折的规定,除反映出一些图书经销商的焦灼心态,实在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它更像是一个“不公平交易规则”,不仅限制正常的市场竞争,还为盗版图书、网上下载等侵权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当然,从政策上照顾出版行业的办法并非没有,那就是对文化产业采取低税率,这样才能够降低图书销售成本,让更多消费者接受眼下的图书定价。可说到底,面对电子化时代的冲击,传统图书行业不可能永远躺在政策保护的温床上,只有直面竞争、积极探索图书出版的形式,才能够以自身优势来吸引消费者。否则的话,等我们这代人都老去了,还有多少人会愿意购买纸质图书?
2010年1月11日
文/魏英杰
前些日子,单位为倡导读书风气,给每人发了一百元购书券。当时还蛮高兴的,可一走进新华书店感觉就不那么妙了。自己每年要买两三百本书,一般都在网上书店和民营人文书店购买,可在新华书店却发现没啥特别想买的书。票值就这么多,这里的图书又一律不打折,多拿几本就得多花冤枉钱,谁乐意呀。
不过像咱这样的爱书人,今后恐怕难以痛痛快快地买书了。近日,《图书公平交易规则》正式出台,明确规定出版一年内的新书须按图书标价销售,网上书店或会员制销售最多只能享受不低于8.5折的优惠幅度。认识不少书虫,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们要么摆出一副丧脸,要么冷笑不已,反正都觉得这事情挺不靠谱的。
你想啊,平时大家都享受图书折扣惯了,一下子不给打折,不就像我拿着免费取书券买原价书,心里还老大不爽一样吗?这种人性的小弱点,大概谁也难免。有时真想不通,网上书店新书给打五折六折的都有,双方你情我愿,碍着谁啦?当然,这肯定是气话。图书打折确实动了某些利益相关者的奶酪。谁最不乐意打折,或者说谁最打不下折,大家心里明亮亮的——不就是经营成本居高不下,成天想着依赖政策保护的那些书店嘛。
可问题是,这样的政策保护能起到效果吗?并不见得。对那些善于在竞争中生存的企业,该规定如同贴在墙上的一张纸,根本起不到实际作用。拿网上书店来说,只能打八五折没问题,它完全可以在这基础上制定其他优惠政策,比如买100元打送一本其他书。只要打折降价的空间存在,类似的变通做法就很难禁止。何况,该规定只是协会出台的行规,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那么所谓的图书价格保护规定无非是一声无力的呐喊。
进一步说,这类规定不仅难有作用,而且怎么看都是在帮倒忙。这有点像禁售图书,根据以往经验,但凡有什么书被禁,销路立即扶摇直上。记得有畅销书作家这么呼吁过:“求求你,禁了我吧!”这是一个市场的时代,倘若没办法完全堵住流通渠道,每个禁令总要被那些“别有居心”的书商、作家拿来炒作。有人还说了,正规渠道不允许打折,笑得最灿烂的是那些盗版书商。现在的图书定价本来就贵,再不打折,大家只好都去买盗版书了。
北京万圣书园老板刘苏里说过一句话:“思想不打折。”从最良善的愿望出发,新书不打折或许有助于改善万圣书园、季风书店这类人文书店的生存环境。但是,这并非一厢情愿就能解决的问题。市场很残酷,就算你贩卖的是人类最宝贵的思想和知识,也得服从市场客观规律。同样的一本书,我从别的地方能买到便宜价,这本书的思想含量难道就会有所不同?这样的话,读者是否也可以说:正因为书籍是思想和知识的载体,更应该让所有人都买得起!
这么来看,新书不能打折的规定,除反映出一些图书经销商的焦灼心态,实在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它更像是一个“不公平交易规则”,不仅限制正常的市场竞争,还为盗版图书、网上下载等侵权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当然,从政策上照顾出版行业的办法并非没有,那就是对文化产业采取低税率,这样才能够降低图书销售成本,让更多消费者接受眼下的图书定价。可说到底,面对电子化时代的冲击,传统图书行业不可能永远躺在政策保护的温床上,只有直面竞争、积极探索图书出版的形式,才能够以自身优势来吸引消费者。否则的话,等我们这代人都老去了,还有多少人会愿意购买纸质图书?
2010年1月11日
前一篇:别把实名制想象得太完美
后一篇:谷歌连道歉都这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