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送学“亲友团”的问题出在哪里

(2009-09-02 14:36:34)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送学“亲友团”的问题出在哪里

文/魏英杰

这些天,国内高校陆续迎接新生入学。每年都会出现的送学“亲友团”也如约而至:在武汉,记者在火车站看到,七位亲人携十箱行李护送一名新生入学;上海大学今年计有6000名新生报道,“护驾”汽车竟有2500多辆;同样一幕也发生在浙大,还有的家长忙前忙后给寝室装空调,就怕热坏了孩子。

我的时评同行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一社会现象。每年此时,总能看到他们忧心忡忡、慷慨激昂的批评文字。批评的焦点大多集中于家长,认为他们过于溺爱子女,不能够该放手时就放手。比如,身为高校教师的张鸣教授痛责:这样的父母之爱,是对自己孩子的严重不负责,是对成年子女一种最大的不尊重。

其实我并不觉得,家长这么做就是过分溺爱子女。那些“亲友团”不放心孩子独自出门是真的,借此机会出门一游的恐怕也大有人在。照理说送孩子到学校报到,一两个人就够了吧。可你看那些“亲友团”往往拖家带口,甚至“倾巢出动”。今年我一外甥考上大学,我问家里人送不送到学校,结果说是不仅父母送,连七老八十的爷爷也跟着去,活脱脱是组团旅游了。现在的生活条件是比以前好多了,不像以前想送也送不起啊。举例说自己七八十年代上大学不用人送的,不如回去问问爹娘,看他们当年是真的放心不送还是欲送而不能。

就算这些家长溺爱子女成性,我看也不能把板子都打在他们头上。概而论之,以往对小孩动不动就打,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观念;如今则反了过来,把子女当大爷养着,生怕惹他们不高兴。小孩娇生惯养,父母固然有不对的地方,可他们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被管着长大的。“管”和“惯”看似一紧一松,其实一样都是东方家长式的作风。不管怎么说,这都不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因为个中唯独不见“平等”二字。既然父母和子女之间(总体来说)并不存在平等关系,那么子女独立自主的精神又从何而来?

和西方社会不一样,我们一直身处于传统的家长型社会之中。西方社会的传统是以平等精神对待子女,从而让子女自小养成独立思考和生活的习惯;我们的社会千百年来则保持着具有严格等级差别的威权传统。这种传统至今仍然阴魂不散,处处可见。以前不是有本《没有任何借口》的伪书被奉为圭臬吗?刚刚不是有地方立法规定小学生作业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吗?凡此种种,其实都是家长作风的一种体现。可见做父母的既没有从生活中,也没有从上辈人那里体验到平等的教育精神,轮到自己当家长的时候,自然也难以抛弃传统观念。

当然,这只是泛泛而论,不可能所有的家庭都是这样,否则现在的教育岂不是让人绝望透顶了。我的意思是,与其责怪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不如多思考这背后的社会文化成因。张鸣说:“这些年来,我们痛诋80后、90后两代人的种种毛病,其实,这些毛病,多半来自他们的家长。”这么讲道理上固然不错,遗憾的是他忘了追问一句:家长的毛病又出在哪里呢?

2009年9月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