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的季羡林遗产风波
(2009-08-02 18:30: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化批评 |
一地鸡毛的季羡林遗产风波
文/魏英杰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似乎成为屡试不爽的传统经验。季羡林遗产风波从去年下半年闹腾成一桩公案,过程起伏跌宕、谜团丛生,活活演出一出“罗生门”,至今没个完结。特别是季老一走,恐怕很多事情更讲不清楚了。
季羡林逝世那天,就有预感,一度暂时平息的遗产纠纷势必风云再起。可千万没想到,这帮人居然在遗体告别仪式当天就公然干起来了。更没有想到,新一轮闹剧的导火索,竟然和季羡林生前喜爱的两只乌龟有关。乌龟何辜之有,居然被人当枪使。有一女子当场喊:钱文忠偷乌龟啦。这就是所谓“乌龟门”的由来,也是新一轮风波的标志性“事件”。
想来不免感到无聊又可笑。那两只被赋以“神龟”美名的王八,据说近年才被送到季家。季羡林养乌龟,可前后养的不仅一只。难道一入季门,便可沾上“仙气”,成了“大师”了?还听说,真正陪季羡林多年的猫儿,由于没人管已成了北大的野猫。怎么就没人当回事?可见问题不在乌龟不乌龟,而是有人想借乌龟说事。“乌龟门”只是一场预演,接下来那才叫短兵相接。
随后,钱文忠在博客上连续发帖,揭秘灵堂“神秘女士”的真实身份,直至把矛头对准季羡林前任秘书,如今躺在301医院的李玉洁女士。在《原形毕露的李玉洁:季羡林先生事件真相之二》中,钱文忠大致罗列了李玉洁三桩“罪”:一是阻扰季羡林和亲友、弟子见面;一是藏匿季羡林多笔存款;三是拒不交付多幅季羡林藏画精品(包括苏东坡的《御书颂》)。
另一头,季羡林之子季承也在媒体披露:灵堂闹剧的“神秘女士”是李玉洁的干女儿,“她们是“一伙的”;自己和父亲13年不能见面,正是因为李玉洁隔绝;藏画被盗事件是由于李玉洁监守自盗,而且已掌握了铁证。此外,季承先生称,季羡林临终没有留下遗嘱,自己是季羡林的合法继承人,季羡林授权他全权处理一切事务。
至此,包括藏画事件在内的季羡林遗产风波才算有了明确的对垒主角。在藏画事件中,一方主角当然是季羡林,代表季羡林“出阵”的是钱文忠、唐师曾等人。季承是后来和他父亲见面后才加入“战团”的,虽然他现在无可怀疑是这一方的主要人物。而另一方的主角,一开始并不明晰,钱文忠等人一度还被“诱导”而怀疑季羡林另一位秘书杨锐,北大当局也成了藏画事件的“假想敌”。如今,季承这方则明确无误地认定李玉洁才是藏画事件、乌龟门等遗产风波的幕后主角。两位“神秘女士”和所谓季羡林“小友”的张衡(藏画事件的举报人)也被归于李玉洁阵营。
可这个李玉洁究竟又是什么人物,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季承接受媒体采访时干脆说:“1995年以后,她(李玉洁)撇开丈夫,专门‘攻’季老,最终的目的是要嫁给他,得到他的财产。”而据最新出版的传记《天意从来高难问——晚年季羡林》(卞敏方著)一书,季羡林和李玉洁的关系“不是亲属,胜似亲属”,“在季羡林晚年的生活中,(李玉洁)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
李玉洁针对季承等人说法,也抖出若干猛料。比如针对季承的“全权委托说”,她指出季羡林生前立有遗嘱,现在就存放在北大的图书馆,“季老有遗嘱,是2001 年立下的,内文明确表明了要把遗产捐献给北大和国家,不留子女一分钱。”
这样一来,季羡林遗产风波似乎又陷入僵局,真伪难辨了。其实也不然。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只是传统的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却也不是什么“公理”。在现代司法情境下,这种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至少是法律层面上)一个清楚明白的解决。
其一,如果李玉洁藏匿存折,拒不上交藏画,那明显是侵占(盗窃)他人财物,季承等人为何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况且,按季承所说,他手头上还有父亲给李玉洁的手书:“请将你掌管的钱、书稿和文物交给季承。”这是相当有力的证据。
其二,对于季羡林的遗产,如果季羡林生前立有遗嘱,当然按(法律上有效的)遗嘱执行。如果没有遗嘱,季承不用季羡林的授权,也是遗产的自然继承人。但他是否唯一继承人,可能未必,因为季羡林还有其他直系亲属在。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家务事”在法律上也非剪不断、理还乱的。
问题就在于,这帮人看来各自都满肚子苦水,却又不走法律途径,而是到处找媒体报料、声明、诉苦。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莫过于此。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什么意思?!既不能坐下来谈,还不肯上法院,又不惜撕破脸大闹灵堂,这成何“体统”!?文人陋习,由此可见一斑。这样做,其结果就是伤人损己,让众人看笑话。
季羡林遗产风波走到这地步,不管结局如何,也已经是一地鸡毛,不堪入目。倘若这纯粹是一场遗产争夺战,根本就不值得引起太大关注。只可怜季羡林,生前被戴上无数光环,惹来一群苍蝇想“沾光”;死后还不得解脱,成了新一轮“吃大师”的活例。
2009年7月30日
文/魏英杰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似乎成为屡试不爽的传统经验。季羡林遗产风波从去年下半年闹腾成一桩公案,过程起伏跌宕、谜团丛生,活活演出一出“罗生门”,至今没个完结。特别是季老一走,恐怕很多事情更讲不清楚了。
季羡林逝世那天,就有预感,一度暂时平息的遗产纠纷势必风云再起。可千万没想到,这帮人居然在遗体告别仪式当天就公然干起来了。更没有想到,新一轮闹剧的导火索,竟然和季羡林生前喜爱的两只乌龟有关。乌龟何辜之有,居然被人当枪使。有一女子当场喊:钱文忠偷乌龟啦。这就是所谓“乌龟门”的由来,也是新一轮风波的标志性“事件”。
想来不免感到无聊又可笑。那两只被赋以“神龟”美名的王八,据说近年才被送到季家。季羡林养乌龟,可前后养的不仅一只。难道一入季门,便可沾上“仙气”,成了“大师”了?还听说,真正陪季羡林多年的猫儿,由于没人管已成了北大的野猫。怎么就没人当回事?可见问题不在乌龟不乌龟,而是有人想借乌龟说事。“乌龟门”只是一场预演,接下来那才叫短兵相接。
随后,钱文忠在博客上连续发帖,揭秘灵堂“神秘女士”的真实身份,直至把矛头对准季羡林前任秘书,如今躺在301医院的李玉洁女士。在《原形毕露的李玉洁:季羡林先生事件真相之二》中,钱文忠大致罗列了李玉洁三桩“罪”:一是阻扰季羡林和亲友、弟子见面;一是藏匿季羡林多笔存款;三是拒不交付多幅季羡林藏画精品(包括苏东坡的《御书颂》)。
另一头,季羡林之子季承也在媒体披露:灵堂闹剧的“神秘女士”是李玉洁的干女儿,“她们是“一伙的”;自己和父亲13年不能见面,正是因为李玉洁隔绝;藏画被盗事件是由于李玉洁监守自盗,而且已掌握了铁证。此外,季承先生称,季羡林临终没有留下遗嘱,自己是季羡林的合法继承人,季羡林授权他全权处理一切事务。
至此,包括藏画事件在内的季羡林遗产风波才算有了明确的对垒主角。在藏画事件中,一方主角当然是季羡林,代表季羡林“出阵”的是钱文忠、唐师曾等人。季承是后来和他父亲见面后才加入“战团”的,虽然他现在无可怀疑是这一方的主要人物。而另一方的主角,一开始并不明晰,钱文忠等人一度还被“诱导”而怀疑季羡林另一位秘书杨锐,北大当局也成了藏画事件的“假想敌”。如今,季承这方则明确无误地认定李玉洁才是藏画事件、乌龟门等遗产风波的幕后主角。两位“神秘女士”和所谓季羡林“小友”的张衡(藏画事件的举报人)也被归于李玉洁阵营。
可这个李玉洁究竟又是什么人物,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季承接受媒体采访时干脆说:“1995年以后,她(李玉洁)撇开丈夫,专门‘攻’季老,最终的目的是要嫁给他,得到他的财产。”而据最新出版的传记《天意从来高难问——晚年季羡林》(卞敏方著)一书,季羡林和李玉洁的关系“不是亲属,胜似亲属”,“在季羡林晚年的生活中,(李玉洁)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
李玉洁针对季承等人说法,也抖出若干猛料。比如针对季承的“全权委托说”,她指出季羡林生前立有遗嘱,现在就存放在北大的图书馆,“季老有遗嘱,是2001 年立下的,内文明确表明了要把遗产捐献给北大和国家,不留子女一分钱。”
这样一来,季羡林遗产风波似乎又陷入僵局,真伪难辨了。其实也不然。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只是传统的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却也不是什么“公理”。在现代司法情境下,这种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至少是法律层面上)一个清楚明白的解决。
其一,如果李玉洁藏匿存折,拒不上交藏画,那明显是侵占(盗窃)他人财物,季承等人为何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况且,按季承所说,他手头上还有父亲给李玉洁的手书:“请将你掌管的钱、书稿和文物交给季承。”这是相当有力的证据。
其二,对于季羡林的遗产,如果季羡林生前立有遗嘱,当然按(法律上有效的)遗嘱执行。如果没有遗嘱,季承不用季羡林的授权,也是遗产的自然继承人。但他是否唯一继承人,可能未必,因为季羡林还有其他直系亲属在。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家务事”在法律上也非剪不断、理还乱的。
问题就在于,这帮人看来各自都满肚子苦水,却又不走法律途径,而是到处找媒体报料、声明、诉苦。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莫过于此。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什么意思?!既不能坐下来谈,还不肯上法院,又不惜撕破脸大闹灵堂,这成何“体统”!?文人陋习,由此可见一斑。这样做,其结果就是伤人损己,让众人看笑话。
季羡林遗产风波走到这地步,不管结局如何,也已经是一地鸡毛,不堪入目。倘若这纯粹是一场遗产争夺战,根本就不值得引起太大关注。只可怜季羡林,生前被戴上无数光环,惹来一群苍蝇想“沾光”;死后还不得解脱,成了新一轮“吃大师”的活例。
2009年7月30日
后一篇:《废都》是文学史上一个媚俗的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