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干嘛要管就业率
(2009-07-30 19:57:33)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时事评论 |
高校干嘛要管就业率
文/魏英杰
这段时间网上比较热门的一个词,叫作“被就业”。说的是,有学生在不知情下,被学校单方面做主和用人单位签下就业协议。7月28日《中国青年报》还报道了这样一例:北京某高校被指学生没签三方协议,就不给发毕业证。
问题是,高校干嘛要管这个就业率?高校是一个教育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按理说,学生就业并非高校的分内事。由高校“包办”就业,其实很荒谬。但是,包括校方在内,许多人不仅不这么看,反倒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就像到商场买东西,商家要为产品质量负责一样。
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上头逼”。在许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拿就业率考核高校,甚至以就业率高低来调整和决定学校的专业招生资格和财政拨款。就业率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政府部门的政绩。学校只好拼命确保就业率,而不管采取什么方式。
其二是“自己逼”。高校招生时,动不动就拿就业率来吸引生源。许多动不动就吹自己的学生就业率达到99%——这还是谦虚的,有的干脆就写100%。
其三是“下头逼”。家长和学生指望进一个好学校(专业),毕业后找到一个好工作,这是人之常情。古时读书好做官,今日读书为就业,这是一以贯之的社会逻辑。但这也逼着学校过分注重就业率,以迎合家长和学生的心理需求。
主管部门要政绩,学校要生源,家长(学生)要“学以致用”,就业率只能被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因而大行其道。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就业率无疑是一个“合谋”的结果,少一个巴掌都拍不响。
但是,无论其中有多少合理成分,片面追求就业率——就像“唯GDP论”,实际上是一种扭曲的社会观念。一个学校办的好不好,肯定不能光看就业率。甚至可以说,高校的教育质量如何,从就业率根本无从体现。你能说就业率高,学生就一定是品学兼优吗?不错,就业率高低可能影响招生,但这更多关系到学校“产业发展”,仍然与教育水平无关。高校以就业率为办学指南,其结果就是把自己变成一家就业培训机构。这无论放到哪个国家,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说到底,高校就业率不过是一项客观指标,它可以体现和衡量一些问题,还可以用来作为政策依据;但万万不能成为一种主观臆造的产物。以当前就业现状来讲,金融危机对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彻底避免的,这时候如果忽视这一客观因素而片面地追求就业率,必然就会出现“被就业”的现象。
所以,与其上下一起玩就业率数字游戏,不如集体走出迷思——在这场数字游戏中,没有人会成为赢家。简单讲,主管部门不能再单纯依赖就业率来作为行政决策和教育拨款依据。特别是那个三方协议,根本就是计划性思维的产物。高校也没有必要放弃自身定位,甘心充当就业中介机构。高校的基本功能是教育,而不是促进和保障就业——那显然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至于家长也要考虑到,就业和个人能力有着很大关系,不能说我进了这家学校,学校就必须为学生就业打包票。
2009年7月28日
文/魏英杰
这段时间网上比较热门的一个词,叫作“被就业”。说的是,有学生在不知情下,被学校单方面做主和用人单位签下就业协议。7月28日《中国青年报》还报道了这样一例:北京某高校被指学生没签三方协议,就不给发毕业证。
问题是,高校干嘛要管这个就业率?高校是一个教育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按理说,学生就业并非高校的分内事。由高校“包办”就业,其实很荒谬。但是,包括校方在内,许多人不仅不这么看,反倒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就像到商场买东西,商家要为产品质量负责一样。
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上头逼”。在许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拿就业率考核高校,甚至以就业率高低来调整和决定学校的专业招生资格和财政拨款。就业率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政府部门的政绩。学校只好拼命确保就业率,而不管采取什么方式。
其二是“自己逼”。高校招生时,动不动就拿就业率来吸引生源。许多动不动就吹自己的学生就业率达到99%——这还是谦虚的,有的干脆就写100%。
其三是“下头逼”。家长和学生指望进一个好学校(专业),毕业后找到一个好工作,这是人之常情。古时读书好做官,今日读书为就业,这是一以贯之的社会逻辑。但这也逼着学校过分注重就业率,以迎合家长和学生的心理需求。
主管部门要政绩,学校要生源,家长(学生)要“学以致用”,就业率只能被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因而大行其道。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就业率无疑是一个“合谋”的结果,少一个巴掌都拍不响。
但是,无论其中有多少合理成分,片面追求就业率——就像“唯GDP论”,实际上是一种扭曲的社会观念。一个学校办的好不好,肯定不能光看就业率。甚至可以说,高校的教育质量如何,从就业率根本无从体现。你能说就业率高,学生就一定是品学兼优吗?不错,就业率高低可能影响招生,但这更多关系到学校“产业发展”,仍然与教育水平无关。高校以就业率为办学指南,其结果就是把自己变成一家就业培训机构。这无论放到哪个国家,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说到底,高校就业率不过是一项客观指标,它可以体现和衡量一些问题,还可以用来作为政策依据;但万万不能成为一种主观臆造的产物。以当前就业现状来讲,金融危机对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彻底避免的,这时候如果忽视这一客观因素而片面地追求就业率,必然就会出现“被就业”的现象。
所以,与其上下一起玩就业率数字游戏,不如集体走出迷思——在这场数字游戏中,没有人会成为赢家。简单讲,主管部门不能再单纯依赖就业率来作为行政决策和教育拨款依据。特别是那个三方协议,根本就是计划性思维的产物。高校也没有必要放弃自身定位,甘心充当就业中介机构。高校的基本功能是教育,而不是促进和保障就业——那显然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至于家长也要考虑到,就业和个人能力有着很大关系,不能说我进了这家学校,学校就必须为学生就业打包票。
2009年7月28日
前一篇:电视剧“裹小脚”谈何振兴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