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协高调维权找回“身份意识”

(2009-07-28 14:28:21)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批评
作协高调维权找回“身份意识”

文/魏英杰

日前,中国作协高调向《知音》杂志社发出维权通告,力挺遭遇侵权的毕淑敏、周国平、史铁生等人。有报道称,这是作协首次发通告维权。“首次”或许不算“首例”,却足以表明这在作协历史上应属罕见之举。

有人也许纳闷,为作家维权可不就是作协的宗旨?话虽如此,事实情况正如作协发言人所说:“(为作家维权)以前协会没有很好地落实,今后这一局面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观。”此外,事件本身的若干细节也佐证了这点。

三位作家与《知音》的权益纠纷,缘于杂志今年刊发的三篇文章:其中一篇作者署名毕淑敏,实乃伪作;另两篇涉及内容失实、侵犯作家名誉等问题。不过,三位作家刚开始并没有想到找“娘家”,而是各自讨要说法,比如史铁生发表声明要求对方道歉,毕淑敏则将杂志社告上法院。作协方面也介绍到,“三位作家并没有主动找到作协”,作协认为自己“有为作家维权的义务”,所以经由调查了解后主动介入了。

更有意思的是,作协维权的专门机构是作家权益保障委员会(下称“权保会”),而毕淑敏、史铁生正是本届(自1997年起)“权保会”委员。也就是说,连作协维权机构的主要成员都忽略了自身所拥有的“组织力量”。

然而,恰因为这是作协主动上门为作家维权,更可看出这个协会组织正在发生新变化。这意味着,中国作协力图通过观念转变及角色转换,找回和确立自我的“身份意识”。联系近年来作协各种动向,这一嬗变过程大概早就开始了。

近年来,中国作协开门欢迎多位新生代作家入会。虽说这引起了极大争议,却也表现出协会吐故纳新、开门办会的姿态。最新一期(即第600期)《人民文学》杂志,推出了郭敬明、蒋方舟、马小淘、苏瓷瓷等新锐作家的作品专号。个中作家、作品姑且存而不论,这对中国作协主办的老牌纯文学杂志来讲,显然是一种崭新的尝试。7月份适逢中国作协(前身为“全国文协”)成立60周年,同样由中国作协主办的《文艺报》就此发表社论,标题就是“全心全意为作家服务”。纵观作协历程,将这个“基本宗旨”提升到如此高度,当是前所未有的事情。社论提到:“当作家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作家协会要挺身而出,有所作为。”这次作协主动站出来为作家维权,自然可以看作协会角色转型的体现。

去“行政化”之弊,增强服务意识,这是国内协会组织普遍面临的挑战,也是市场经济改革所提出的转型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逐步确立与市场社会相适应的作协体制,同样摆在中国作协面前。《文艺报》社论也指出:“要清醒地认识时代的变化,……在实践中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文学发展规律和人民团体特点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就此而论,中国作协当前的使命就在于,把一个官僚化的作家管理机构转变成为真正的服务型协会组织。

不过,我也曾撰文认为,任何变革都不能摆脱时代的制约,作协的转型之路必定充满艰辛,不能过于急切地期望她马上会来一次“华丽的转身”。比如在这次维权行动中,作协的具体操作也还存在些许瑕疵。按照相关章程,“权保会”根据委托人的申诉立案。这大致类似于“告诉才处理”的原则,即作家不来申诉,“权保会”一般不予以立案处理。章程还规定,(申诉)当事人应当提交书面申诉书。另有报道提到,当记者告诉毕淑敏中国作协将出面维权时,她显得十分高兴。这说明,三位作家既没有主动向作协申诉,还可能尚未正式提交书面申诉书。当然,这些程序上的问题完全能够在今后加以完善,也无碍于作协此次维权行动的积极意义。

“依法维护作家权益,是作家协会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种种缘故,这一基本职责以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现在,作协高调亮出维权旗帜,履行“全心全意为作家服务”的承诺,或可证明中国作协正在回归自我,重估协会的价值立场。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2009年7月2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