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赵本山当成二人转“活化石”
(2009-06-22 17:56:10)
标签:
娱乐 |
分类: 文化批评 |
别把赵本山当成二人转“活化石”
文/魏英杰
人怕出名猪怕壮。按照现今社会的不成文规则,一旦成名,就意味着你成了公众人物。也就是,大伙有事没事总爱盯着你。就说赵本山吧,不说春晚那一夜,平时鸡毛蒜皮点事儿,也会被媒体拿来说。倒不是媒体爱炒作,这也是迎合大众的眼球需求。
不过,这次倒不是媒体找赵本山的茬儿,而是几位专家和他过不去。有专家说,眼下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节目不是传统的二人转。如果赵本山传承的就是这样的二人转,将有可能被“摘牌”,取消他国家级传承人的资格。还有专家认为,现在赵本山、小沈阳表演的其实是“灰色二人秀”,在审美情趣上追求低俗,甚至恶俗。(6月19日《扬子晚报》)
这个“国家级传承人”,完整的说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和认定国家“非遗”传承人,是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赵本山作为东北二人转的曲艺传承人,于去年2月底公布的第二批名单中入选。而那时候,也已经有专家表示异议,理由和上述差不多。
专家对赵本山的质疑对不对,非专业人士插不上嘴。但在我看来,这反倒引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照理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戏曲、曲艺还是杂技、手工艺等等,都得有人来传承和保护。问题是,即便这些传统文化是死物,人肯定是活的。要让一个人原汁原味地演绎传统,恐怕有点难度。同样的麻辣豆腐,你让张三或李四来做,口味肯定不太一样。更何况,人还是有自主思想的动物,而有思想就可能有创新的冲动。如果不允许他哪天灵感来了,往这道菜里加点别的,那也就意味着,你永远没有机会品尝到风味更佳的麻辣豆腐了。
涉及赵本山及东北二人转,其实就是这么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才算标准的东北二人转?二是,允不允许二人转传承人有所创新?在第一点上,对于二人转的基本表演形式,我想争议不会太大。可既便如此,二人转的具体表演内容,也不可能完全被限定死了,否则那不仅成了“样板戏”,还变成了真正的“遗产”。对于第二点,正如上面所说,如果不让传承人有自己的创新,“非遗”就可能从此裹足不前,直至退出历史的舞台。
赵本山是东北二人转的传承人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只能变成这一传统曲艺的“活化石”。以同样的眼光来看所有的“非遗”及其传承人,道理也一样。之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这些“非遗”在今日社会已经频临消失,但这不等于直接把它们送进历史博物馆,而要有所传承有所发展。按照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精神,就是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所以,且不说赵本山有没本事保证二人转不会“荒腔走板”,就算有这能耐,他也打不了满分。就此而言,有的专家的质疑和批评,可能有些过了。
看来,在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问题上,既不能给那些传承人限定过多硬杠杠,又要保证“非遗”不大走样,脱离传统太远,还真是一个难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传统文化本身未必是死的,更不能把“非遗”传承人看成一具“文化僵尸”。为了保护“非遗”,结果却扼杀了它的创新和延续性,这样做也是有违初衷的。
2009年6月19日
文/魏英杰
人怕出名猪怕壮。按照现今社会的不成文规则,一旦成名,就意味着你成了公众人物。也就是,大伙有事没事总爱盯着你。就说赵本山吧,不说春晚那一夜,平时鸡毛蒜皮点事儿,也会被媒体拿来说。倒不是媒体爱炒作,这也是迎合大众的眼球需求。
不过,这次倒不是媒体找赵本山的茬儿,而是几位专家和他过不去。有专家说,眼下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节目不是传统的二人转。如果赵本山传承的就是这样的二人转,将有可能被“摘牌”,取消他国家级传承人的资格。还有专家认为,现在赵本山、小沈阳表演的其实是“灰色二人秀”,在审美情趣上追求低俗,甚至恶俗。(6月19日《扬子晚报》)
这个“国家级传承人”,完整的说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和认定国家“非遗”传承人,是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赵本山作为东北二人转的曲艺传承人,于去年2月底公布的第二批名单中入选。而那时候,也已经有专家表示异议,理由和上述差不多。
专家对赵本山的质疑对不对,非专业人士插不上嘴。但在我看来,这反倒引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照理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戏曲、曲艺还是杂技、手工艺等等,都得有人来传承和保护。问题是,即便这些传统文化是死物,人肯定是活的。要让一个人原汁原味地演绎传统,恐怕有点难度。同样的麻辣豆腐,你让张三或李四来做,口味肯定不太一样。更何况,人还是有自主思想的动物,而有思想就可能有创新的冲动。如果不允许他哪天灵感来了,往这道菜里加点别的,那也就意味着,你永远没有机会品尝到风味更佳的麻辣豆腐了。
涉及赵本山及东北二人转,其实就是这么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才算标准的东北二人转?二是,允不允许二人转传承人有所创新?在第一点上,对于二人转的基本表演形式,我想争议不会太大。可既便如此,二人转的具体表演内容,也不可能完全被限定死了,否则那不仅成了“样板戏”,还变成了真正的“遗产”。对于第二点,正如上面所说,如果不让传承人有自己的创新,“非遗”就可能从此裹足不前,直至退出历史的舞台。
赵本山是东北二人转的传承人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只能变成这一传统曲艺的“活化石”。以同样的眼光来看所有的“非遗”及其传承人,道理也一样。之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这些“非遗”在今日社会已经频临消失,但这不等于直接把它们送进历史博物馆,而要有所传承有所发展。按照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精神,就是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所以,且不说赵本山有没本事保证二人转不会“荒腔走板”,就算有这能耐,他也打不了满分。就此而言,有的专家的质疑和批评,可能有些过了。
看来,在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问题上,既不能给那些传承人限定过多硬杠杠,又要保证“非遗”不大走样,脱离传统太远,还真是一个难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传统文化本身未必是死的,更不能把“非遗”传承人看成一具“文化僵尸”。为了保护“非遗”,结果却扼杀了它的创新和延续性,这样做也是有违初衷的。
2009年6月19日
前一篇:城镇化率无法描绘全部的现实
后一篇:拉来金庸作协也还是那个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