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复兴传统何必顶着汉服“马甲”

(2007-04-22 00:21:00)
分类: 文化批评
 

复兴传统何必顶着汉服“马甲”

文/魏英杰

针对所谓百名学者签名支持汉服一事,4月10日深圳商报“场论”发表《奥运礼服之争中的文化焦虑》(署名萧葱)一文。文章认为此举有忽视当事人(比如运动员)自由选择权之嫌,且“奥运礼服之争,并不该被寄托这么沉重的内涵”。我对文章的某些观点基本赞同,但认为尚有可“补白”之处。

就萧葱兄所说的百名学者签名在网上得到几乎一边倒的支持一事,我看到的情况并非如此。实际上,在我担任斑竹的天涯社区关天茶舍论坛上,最近关于此事的帖子多达数百,而反对的声音也一直占据“主流”。再者,就我所知道的,支持者的声音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某汉网论坛网友。所以,这位仁兄所说的:“一夜之间,每个人都成为了汉服的拥趸成为了“深衣”的助推者。”其中所谓的“每个人”,很值得玩味。

进一步说,不仅这一场签名活动是人为策划的,所谓的讨论热潮也有着强烈的泡沫意味。从那篇“倡议书”就可以看到,百名学者的签名以及选择哪些网上论坛进行宣传活动,都是主事者事先计划好的。当时,我就收到某位自称“一手策划”了这一事件的网友的站内短信,申请是否能够为“倡议书”配上图片并在社区首页推荐。而在短短几天内,那一个帖子就点击数万回帖数千,还出现了大量新ID的帖子和跟帖。由此不难看到,正是主事者及其拥趸以各种马甲抬帖造声势,方才吸引其他网友的介入,从而形成了这一轮汉服讨论的热潮。

当然,这算不上什么大事。包括认为此举忽略了当事人的自由选择权,也并非问题根本所在。如何看待这一事件,关键就在于穿汉服与复兴传统之间有无必然关系。事件发起人在“倡议书”中无处不透露了穿汉服是为复兴传统这一思维。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礼仪服饰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他们还引用“古人云”来加强这一结论,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事实真的如此吗?首先我得承认,服饰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比如说,选择什么样的服饰,与一个社会的审美文化、社会习俗有必然联系。但是,主事者的目的显然并非让全民回到以“深衣”为日常着装的时代,而是以“深衣”为正式场合(比如祭祀、典礼、奥运会)的“礼服”。也就是说,身着汉服无非是在形式上确立汉文化为“国家正典”的一种行为。但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主体文化主要表现在典章制度、文化经典(书籍)等方面,服饰文化不过是“旁枝末节”。针对当下的社会文化情景,即便要复兴传统,首要的任务也在于对经典文化进行“确认”与普及,而非身着长衫招摇过市。

再来看,多起“汉服运动”的策源地都是一家叫作“汉网”的网站(网站自我标榜为“汉服运动发祥地”、“全球最大汉服交流平台”),但那网站看上去倒更像是特色服装网上商店。在汉网,固然可以看到不少相关讨论,但也开有专门汉服产业版块,上面有几十家兜售各式汉服的商家,而这一网站还拥有所谓的“汉服认证权”,俨然一家商业中介机构。如此则不难想象,所谓汉服运动的意义恐怕不仅仅局限于复兴传统吧?
 
退一步来讲,即使我们全盘接受汉服对复兴传统的超强恢复功能,汉服本身的定义和作用也是值得商榷的。“胡服骑射”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服饰的发展并非亘古不变,说“深衣”可以追溯到商朝更是扯淡。关于历代服饰演变,北宋时期沈括有一句话:“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这至少证明,要找一件真正的“汉服”已属不易,更别提从这遮身之物可以为传统文化招魂了。

说白了,最近这一场汉服之争,何曾寄托了什么“沉重的内涵”,倒像是顶着复兴传统的马甲,进行一场汉服产业化的“真人秀”而已。提倡穿汉服也无所谓,让人不屑的是,那些极力追捧汉服的人,在网上往往以“政治正确”打压反对的声音,某些人的言论更像在打一场“革命战争”。在汉网论坛,就有网友如此叫嚣:“同志们,决战的时刻到了!……而此时,敌人的叫嚣也分外响亮!汉服运动的成败已到关键时刻!为我们心中的汉,大家战斗吧!”这种说法与做法骨子里透露出来的暴虐文化思维,更值得我们警惕。

2007年4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