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客时代的文学批评

(2006-06-02 13:55:56)
分类: 文化批评
博客时代的文学批评

文/魏英杰

日前,青年文学批评家谢有顺针对小说家余华的《兄弟》(下),再度猛拳出击,谓之情节缺乏真实性、与社会语境不符。早在去年《兄弟》(上)出版之后,谢有顺就有类似言论。余华对此则表示,“有些批评我不能接受”。

文学领域永远存在着批评与反批评的角斗,这是因为,文学家与批评家就像是两只互相取暖的刺猬,他们互相需要又时而避之惟恐不及。这种角斗应呈现的正常态势是,批评者有批评的权利,被批评者也有反驳乃至不接受的权利。不过,联系最近风波迭起的文坛,余华和谢有顺这种理性而不失锐气的批评与反批评,反倒显得难得,尤值得提倡。

上述所言的“文坛风波”,以白烨与韩寒之争最为惹人注目,双方本来是在各自的“地盘”——博客上斗嘴,到了后来,白烨这边有陆天明、陆川父子以及高晓松等人助阵,韩寒这边的“韩粉”却也不在少数,遂成一场有量无质的口水大战。双方的观点如何且不去说,这种非理性的批评与反批评方式,和一般网络论坛上的“掐架”并没什么分别。双方都拥有网络时代的崭新利器博客,交互方式和心态却不见得有多少长进,实在仍人遗憾。

博客的兴起,对于文学从业人员来说,本该是一件盛事:创作者可以在上面撰写作品,听取读者的实时意见,文学批评家也可以在博客上快速反应,对作品进行文本分析——这种交流方式,使得原本只见于“候门深似海”的传统文学刊物的互动,直接转移到没有等阶之分的、空间更为宽广的公共场域,体现了网络的平等与开放特性,对文学创作的发展不无助益。但从韩白之争来看,被拉下“神坛”的文学批评活动,如果没有守住宽容、平等、开放与自律的底线,最后或将是播下龙种收获跳蚤。

上述几项原则,并不独为文学活动所应遵循,也是社会公共交往不可或缺的规则,但网络时代背景下,平等与开放原则日渐为公众所接受,宽容与自律二端却没有成为普遍尊奉的价值观。仍以韩白之争为例,白烨等人的言论,明显缺乏宽容的态度,而韩寒的嬉笑怒骂也略失自律。这种情形在网络论坛、博客上并非鲜见,很有些人平素发言以操×起哄为能事,而另有些自命清流者,动则摆出一副“绝不饶恕”的架势。日前,在某著名网络论坛上,就有人认为应当提高网友发言的门槛,对网友的跟帖进行“资历审查”。这种观点与“专制思维”如出一辙,果如此,网络的平等与开放性优势又将何在?

以此来看我所谓的博客时代的文学批评,其理甚明;一言以蔽之,就是提倡批评与反批评的宽容与理性交流,进而借助网络这一具有平等与开放性优势的平台,共同建构文学创作的新形态。这种新形态,不独为创作和交流形式上的创新,还在于文学作品思想内涵的“更新”。

2006年4月4日,4月5日《晶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