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失语的“底层经验”代言人

(2005-12-12 18:42:52)
分类: 文化批评
中国青年报·文化博客
 
失语的“底层经验”代言人

魏英杰
 
 
  日前,在作家陈村主持的某网络论坛上,一场关于人文知识分子的讨论引起了媒介与网友的注意。而这场网络讨论的源头,是在今年第11期《上海文学》杂志上发表的题为“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讨论文稿。

  这场由南帆、郑国庆、刘小新、毛丹武等学者参与的小范围对话,有很大篇幅用来梳理所谓底层的定义、内涵以及历史沿革。讨论的具体内容,大致是认为,在当下,(被压抑的)底层的自我表述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知识分子来完成,但知识分子如何为底层代言,对话中并没有给出明确路径。而且,整个对话几乎不提哪怕是一部真正“为底层代言”的当代文学作品,连只言片语涉及具体文本都很罕见。

  让人惊讶的是,整个对话的话语方式更可以说是学术绕口令的典范,其文字之晦涩、拗口,几乎令人无法卒读。“‘底层’作为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存在,寻找一个新的表述结合点,就是要在主导结构之外‘召唤’或者说‘制造’一种新的相对应的结构性存在……”———类似这样的句子,在讨论文稿中比比皆是。很多数话都是从一个术语到另一个术语不断地兜圈子。如果这是一场现场对话的话,真不知道当时是如何完成的。

  对话所讨论的主旨,用平白一点的话来讲,无非是文学作品(比如打工文学)该如何为弱势群体说话。但这场对话所呈现的却是,话题所关注的对象(底层)与关注者(人文知识分子)的话语方式形成了严重的差异化,让人怀疑他们谈的还是不是如何关注弱势群体的话题。由此还可以看出,“话语结巴”在国内人文知识界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进而让人有理由质问,如果人文知识分子自己连话都说不清楚,又如何为底层代言?或者,人文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打算好好说话了?这又是否因为,所谓学术在当下俨然已蜕变为学习和掌握、控制术语的一种“话语霸权术”,而一旦将学术呓语转换为一般书面语,学术之魅力将因此褪色,乃至不复再有学术的“权力”色彩?

  实际上,这种讨论本不值得关注,在国内许多人文刊物中,此类呓语式话语并不罕见。只不过该讨论文本被作家陈村扫描上网,同时还贴出文学批评家吴亮的批评文章《底层手稿》,由此才引发了一场网上讨论。颇为荒诞的是,吴亮在文章中认为,“‘底层表述’在后谎言时代被适度地学院化了。用晦涩空洞的语法去代言底层正在成为一种学术时髦”,然而批评他人语法晦涩、空洞的吴亮,却因为同样犯了语言晦涩的毛病而招致网友质问。他的《底层手稿》,也因此成为人文知识分子话语病的新注脚。

  看来,在市场化大潮与僵化学术体制等多重夹击之下,人文知识分子不仅普遍地“失语”,甚至失去了“表述”的话语能力。如何找到“回家”的路,成为当下人文知识分子的共同困境。
 
  2005年12月1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