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夺冠了,电视机报纸广播甚至网络上朋友圈里到处都在宣扬“女排精神。什么是女排精神呢?
这里先讲三个小段子:
中国女排主攻手朱婷出生在河南周口农村,小学毕业后父母想让她去打工但她不愿意。这位高个子农村小女孩就被推荐去省体校“试试”。当然,省体校管吃管住对于贫困的朱婷一家来说非常重要。
朱婷读书的成绩很一般,但是从没有经过体育训练的她却显示出不一般的身体协调性。马上成为了体校重点培养的对象,她也找到了自己的最爱。一年后成为省中学生锦标赛的绝对主力。
朱很珍惜这个“饭碗”。教练怎么练她都会无条件地接受,因此技艺提高飞快,入选国青、国家队,连续获得亚洲和世界比赛的MVP,扣球成功率都在50%以上,几乎场场都拿到全队的最高分,这次奥运会她是中国队的得分王和中游砥柱。可以这样说,没有朱婷的出色发挥,中国队不可能走到最后。
但是,朱婷近乎尴尬般地远离记者采访,在她的思想里,集体项目过于突出个人是很不合适的.她更担心前路变幻叵测,“捧得越高就摔得越惨”,她不想丢掉这个来之不易的饭碗。
中国女排的训练已经与过去有很大不同了,与过去中国体育向来倡导并引为自豪的“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大运动量)有很大的不同,更讲究训练的科学化,训练时间也没有过去那么长。过去甚至半夜12点还在进行高强度的训练,而现在,甚至是枯燥的身体训练也已经变化为在音乐节奏下,由郞平专门从美国请来的康复师带领下进行。
正是这种现代的科学训练方式,让球员们获得了比赛需要的各项身体素质和能力,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病。中国运动员的许多伤病,其实是由过于过于强烈的训练中得来的。最荒唐的是上世纪90年代,国足为了体现“三从一大”,硬是要求队员每天一万米跑,即使生病跑不过,但走也要走到。
本届奥运会上,很少听到中国女排有球员伤病的情况,对巴西队一战,甚至12名球员先后都上场比赛。这样健康、充沛的替补席,给了郞平从容调兵的自信。
郎平将中国女排在12年后重新带到了奥运会冠军的领奖台上。这位当年的铁榔头以自己的方式,显示了她作为当年中国女排冠军队成员的不一样的存在。她当年的队友,大都得到省市体育局副职的“安排”,而她谢绝了安排,毅然出走美国读书,从不会英文,生活艰苦甚至吃饭都成问题,到最终在大洋彼岸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2008年,她率领美国女排出战北京奥运会,获得了亚军(中国队第3名)。
这次在奥运会上,郞平带领的中国女排开局不利,但是越战越勇最后夺冠,这过程不是一句“女排精神”可以解释的。
中国女排是本届奥运会平均年龄最小,平均身高最高的队伍,这得益于郞平年轻化、大型化的执教理念,她采用了国际体育前沿的训练手段,让球员获得训练效果又极大地减少了伤病,包括朱婷在内的球员们可能在读书上没什么成就,但是在排球运动上却收获了自己的崭新人生。她们珍惜这个职业,并已经通过这个职业改变自己。
什么是女排精神?我认为绝对不要生生地拔得太高,套上太多的光环,甚至强拉上祖国的概念,郞平带领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和奥运会冠军是女排精神的体现,带领美国队获得北京奥运会亚军同样也是她的成功,难道就不值得尊重吗?
聚沙成塔,滴水成河,汇川成海!所谓女排精神,说穿了就是职业精神,就是源于对职业的忠诚和努力。我赞同昨晚新闻联播的一句点评:“女排精神,就是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贡献。”